兩年后
中都北京
這里是大金國的京城,乃是當今天下第一形勝繁華之地,即便宋朝舊京汴梁、新都臨安,也是有所不及。
只見這里處處紅樓畫閣,繡戶朱門,雕車競駐,駿馬爭馳。高柜巨鋪,盡陳奇貨異物;茶坊酒肆,但見華服珠履。真是花光滿路,簫鼓喧空,金翠耀日,羅綺飄香,看的人眼花繚亂。
一個青年道士,負劍走在街道上。神情自若,對于兩旁金碧輝煌的店鋪視而不見。
但見他二十來歲的樣貌,生的極為俊俏,可一身道袍寬大,看起來顯得身形消瘦。雖然背著一柄劍,卻依然給人一種羸弱之感,恐怕走到野外就會遇見劫道的。
當然這只可能是一些蠢笨愚賊才敢下手,現如今江湖上,誰不知近幾年江湖上出了兩名劍客。一個白衣勝雪,走動間如同天外飛仙,名叫西門吹雪,號稱吹的其實不是雪,而是血,被江湖人稱之為劍神,已經五年不履江湖;而另一個青衣道袍,出劍凌厲,名為李志常,乃是全真教的高徒,雖然還比不上劍神西門吹雪的名望,可依然有著小劍神的美稱。
據說為他起名為小劍神的人居心叵測,因為打不過他,只能挑唆西門吹雪重出江湖。可惜西門吹雪似乎真的天外飛仙飛到了天外,再也沒有履過世俗。叫那人的一門心思落空,反而成就了小劍神李志常的名聲。
這青年道士就是李志常,而至于西門吹雪為何不履江湖,他也知道。因為西門吹雪是他師叔祖,他的劍法,就是師叔祖親自教的!
小劍神的美稱,恰如其分!
李志常行走在大街上,不住向兩旁張望。師叔祖叫自己兩年后來這里找他,可具體是哪,具體怎么找,卻沒有半句吩咐。
自己上該去哪里、怎么找師叔祖呢?
就在他思索的時候,忽聽得前面人聲喧嘩,喝彩之聲不絕于耳。抬起頭來,遠遠望去,只見前方圍著好大一堆人,不知在看什么。
他好奇心一起,擠上人群張望,只見中間老大一塊空地,地下插了一面錦旗,白底紅花,繡著“比武招親”四個金字。旗下兩人正自拳來腳去的打得熱鬧,一個是紅衣少女,一個是長大漢子。
只見那少女舉手投足皆有法度,顯然武功不弱,而對面那大漢卻武藝平平。拆斗數招,那紅衣少女賣個破綻,上盤露空。那大漢一見大喜,一招“雙蛟出洞”打出,雙拳直取對方胸口。那少女身形略偏,當即滑開,左臂橫掃,蓬的一聲,大漢背上被擊了一下。那大漢收足不住,向前直跌出去,只跌得他灰頭土臉,再次爬起身來,已是滿臉羞慚,擠入人叢中消失不見。
圍觀的人群大是喝彩,只見那少女掠了掠頭發,露出明眸皓齒。雖然臉上有風塵之色,卻更填靚麗,十七八歲年紀,玉立亭亭,退到旗桿之下。
桿上錦旗在朔風下飄揚飛舞,遮得那少女臉上忽明忽暗。錦旗左側地下插著一桿鐵槍,右側插著兩枝鑌鐵短戟。
只見那少女和身旁的一個中年漢子低聲說了幾句話,那漢子點點頭,向眾人團團作了一個四方揖,朗聲說道:“在下姓穆名易,山東人氏。路經貴地,一不求名,二不為利,只為小女年已及笄,尚未許得婆家。她曾許下一愿,不望夫婿富貴,但愿是個武藝超群的好漢,因此上斗膽比武招親。凡年在三十歲以下,尚未娶親,能勝得小女一拳一腳的,在下即將小女許配于他。在下父女兩人,自南至北,經歷七路,只因成名的豪杰都已婚配,而少年英雄又少肯于下顧,是以始終未得良緣。”說到這里,頓了一頓,抱拳說道:“北京是臥虎藏龍之地,高人俠士必多,在下行事荒唐,請各位多多包涵!”
李志常見這穆易腰粗膀闊,甚是魁梧,但背脊微駝,兩鬢花白,滿臉皺紋,神色間甚是愁苦。身穿一套粗布棉襖,衣褲上都打了補釘,那少女卻比之穿著光鮮得多。就知這穆易必是疼愛子女之人。
心說這兩人也是不易,抬眼再看,只見那穆易交代之后,等了一會,只聽得到人叢中一些混混貧嘴取笑,又對那少女評頭品足,卻無人敢下場動手。那穆易抬頭望望天,眼見鉛云低壓,北風更勁,自自語了一句什么,轉身便拔起旗桿。
那穆易正要把“比武招親”的錦旗卷起,忽然,從人群中東西兩邊同時有人喝道:“慢!”就見兩個人一齊竄入圈子。
李志常神色一呆,就見東邊進去的是個肥胖的老者,滿臉濃髯,胡子大半斑白,年紀少說也有五十來歲。西邊來的更是好笑,竟是個光頭和尚。
就在他呆愣之間,卻沒發現,一個人影從人群外緩緩向他接近。
來人也是一個道士,同樣二十來歲的樣貌,甚至同樣是身形消瘦,顯得弱不禁風。可相比于李志常的白凈俊俏來說,新來的道士臉色蠟黃,滿臉窮苦之意。恐怕就是他愿意讓劫匪劫他,也沒有哪個劫匪愿意劫他。
只見他一步一搖,十分悠哉,站在他面前的人群似乎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開一條縫隙,也不見他如何動作,就像一條游魚一般,游走在人潮人海的人群縫隙中,不一會兒就到了李志常的后面,伸手在李志常的肩膀輕輕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