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腳步聲中,江東使者-趙咨走進了大殿,高冠額帶,錦袍加身,氣度極為不凡,左手持一份國書,右手握一根節仗,長有八尺,上刻龍紋,還綴有三束白牦牛尾巴!
按照規矩,皇帝、諸侯王都可以派遣使者,其手中必持一根節杖,這是一種權力的象征,不同的是:天子節仗長八尺,刻龍紋,綴三束白牦牛尾,持之出使天下,猶如御駕親臨,有權斬殺封疆大吏、軍中大將!
諸侯王節仗,長六尺,刻蟒紋,僅綴兩束黑牦牛尾巴,只在自己封國之內,有處置兩千石以下官員的權力,離開封國就只剩下通關之用了。
趙咨身為吳王使者,卻公然手持天子節仗,由此可以看出,孫權不甘于人下,也有登基稱帝的野心啊,或許人家在健康城的宮殿里,已經偷偷的自稱為朕了!
“使者見君,為何不跪,莫非江東人物皆不識禮數嗎?”
“呵呵,江東軍民,皆乃漢臣,沒有向別家國主下跪的規矩!”
“漢室已亡矣,我家陛下君臨天下,四海之內、莫非魏土,率土之濱、莫非魏臣,汝安有不跪之禮?”
“江東、荊州、交州、巴蜀皆樹大漢旗幟,軍民亦誓做大漢忠臣,誰敢說大漢亡矣?”
“這個……”
趙咨上殿之后,只是躬身行禮,并不屈膝跪拜,且稱‘國主’,不稱‘陛下’,頓時引起了大魏群臣的不滿,幾名文官上前與之爭辯,試圖讓其改行君臣大禮!
這不是簡單禮節問題,而是關系到魏、吳兩國的邦交,趙咨持節前來,是代表著孫權本人的,跪下了是以臣侍君,不跪下則是平起平坐,這一點絲毫馬虎不得!
那知一番爭論下來,人數眾多的魏臣們,反而不敵趙咨一人,口舌如刀,名不虛傳!
“來者是客,爾等不得無禮,退下!”
“南昌侯派閣下前來,不知有何見教啊,若只是做口舌之爭,中原卻不如江東多矣!”
眼看大殿上吵吵鬧鬧,都快變成菜市場了,曹丕終于出面干涉了,不過語中暗藏玄機!
一是諷刺孫權自立為王,其實是漢家一個小小的南昌鄉侯,永遠無法跟自己平起平坐,二是說趙咨牙尖嘴利之外,沒有別的真本領了!
“吳王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出兵討伐山越部落,近日大獲全勝,兵鋒只抵南海之岸,拓地千余里,俘虜十余萬,繳獲物資不計其數!
魏、吳兩國一衣帶水,睦鄰友好,吳王特派本使前來,送上捷報,分享喜悅,另有一些土特產品送上!”
說話間,趙咨面露得意之色,遞出了手中國書,有宦官接過轉交到龍案之上,曹丕打開仔細的觀看,眉頭不禁皺了起來……
原來最近幾年,孫權也一直沒閑著,招賢納士,操練兵馬,并屢屢征討山越部落,抓住山民數十萬人,以強健者為兵士,以老弱者為農戶,不斷擴充江東集團的實力!
又派人打造大型船只,探索東南各處海域,聽說找到了很多島嶼,最大者方圓數百里,其狀形如芭蕉葉,并取名為‘夷洲!’
因為島嶼上只有一些蠻夷土著,披發赤足,文化落后,還處于刀耕火種的狀態,也沒什么財富可,故而江東船只所到之處,收獲非常的有限,頂多搶一些土特產罷了。
“以卿之間,吳侯何許人也?”
看過國書之后,曹丕不禁生出了好奇心,想拿自己和孫權比較一下,因為父親生前常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讓曹丕很不服氣,難道自己的文治武功、才學本領,就比不過一個碧眼小兒?
“吳王乃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卿褒獎毋乃太甚,莫非有私愛之心?”
“臣非過譽也,吳王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陸遜于行陣,是其明也;教化山越之民,是其仁也;取東南沿海之島,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派使者結交魏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天無二日,朕欲起傾國之兵,討伐江東可乎?”
“呵呵,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御備之策,臣還想告訴國主一句:烏林山野一掃空,鏖兵之水猶然熱!”
……
“哼哼,吳畏魏乎?”
“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畏之有?”
曹丕接連提出問題,甚至不惜以武力相威脅,想逼迫趙咨就范,最好乖乖跪在自己面前,代表孫權臣服大魏帝國!
哪知趙咨對答如流,不卑不亢,最后弄的曹丕啞口無,且生出一種深深地挫敗感,一個使者都這么厲害了,背后的孫權又該如何了得,莫非自己真比不上嗎?
大魏剛剛取代漢室,人心尚未安穩下來,第一場外交戰就打敗了,必然帶來很壞的影響,再讓孫權生出輕視之心,聯合劉備出兵北伐,其后果不堪設想啊!
可是如何對付趙咨呢,說又說不過,辯又辯不贏,曹丕急的心頭火起,目視大殿中的文武群臣,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的,看來都自知不是對手,不敢出來獻丑了!
“怎么辦,讓區區一個使者難為住了,這件事要傳揚出去了,豈不讓天下人恥笑?”
“外交戰不能敗,朕丟不起這個臉,大魏眼下也禁不起風浪,可是誰能力挽狂瀾,讓江東乖乖的臣服呢?”
…………
狗急跳墻,人急智聲,曹丕咬了好幾下嘴唇,沒想出什么好辦法,卻想起父親生前常說的又一句話:“吾得無愁,天下無愁!”
無論多為難的事情,只要派蕭逸出馬,就沒有搞不定的,打天下如此,治天下也如此!
大朝會開始之后,蕭逸一直坐在軟榻上,雙目微閉,不不語,就像是睡著了一樣,而曹丕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本想不想請這尊大神出馬的,可是現在嗎……
“太師大人,江東使者所如何?”
“一派胡!”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