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淮南、荊州故作疑云,讓孫權、劉備不敢輕舉妄動,而后重兵云集關中,閃電般的進攻漢中,這是‘殺神’的用兵風格,此人必在軍中指揮!
拿下關中、進取巴蜀,據西南有利之地形,而后積蓄糧草,打造戰船,虎狼之師順江而下,攻打荊州、江東、交州,完成天下一統大業,真是好大一盤棋局,氣魄不在始皇帝、漢高祖之下!
奸雄年老體衰,恐怕不久于人世了,幾個兒子雖非庸才,也稱不上雄才大略之主,只怕不出三代人,江山為蕭氏所篡,沒想到群雄逐鹿多年,打的尸積如山、血流成河,最后竟便宜這壞家伙了!”
蕭逸的親筆書信,李儒一連看了三遍,先是咬牙切齒,眸子中充滿了仇恨,而后閉目沉思片刻,哀嘆的連連搖頭,恨意也慢慢消散了!
原來毀容潛逃之后,李儒想方設法的打探,是誰施連環、獻美人,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成仇,進而刀兵相向,毀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布局?
王允忠心漢室不假,不過一個腐朽老儒,沒這般腹黑心狠的手段,至于文武百官嗎,但凡有一個爭氣的,也不會讓西涼集團做大了。
后來終于打探明白了,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家伙(十八歲的蕭逸,還沒有嶄露頭角),暗中獻上計策,坑殺了不可一世的董卓,進而改變了天下大勢!
之后蕭逸統軍西征,連破了函谷關、長安城,殺了李、郭汜、牛輔、胡車兒,徹底毀滅了西涼集團,也斷了李儒二次出山的機會,只能隱姓埋名,一直蝸居在七真殿內,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而在隱居的日子里,李儒嘮叨最多的四個字就是:鬼面蕭郎,那真是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用盡五湖之水,也澆不滅心中怒火!
并想盡一切辦法,收集關于蕭逸的消息,認真研究這個可怕敵人,希望有機會復仇雪恨,沒想到天遂人愿,機會真的降臨了,李儒卻猶豫起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從桓帝、靈帝以來,上有昏君、下有佞臣,賣官鬻爵、橫征暴斂,以至于民不聊生,才引出了黃巾之亂,以及群雄爭霸的局面。
天下亂了近三十年,諸侯們互相吞并,袁術、呂布、李、郭汜、韓遂、袁紹、公孫度相繼的滅亡了,天下又漸漸的由亂入治,這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大勢!
賢弟一方豪杰,卻不是奸雄、殺神的對手,小小的漢中之地,更無法與中原相抗衡,故而賢弟有心歸順朝廷,讓漢中百姓免受刀兵之苦,也好保全道家傳承?”
如果倒退上幾年,李儒肯定鼓動張魯出兵,倚仗漢中有利地形,跟曹軍拼一個你死我活,就算打不贏蕭逸,也給他添點惡心,出胸中一口多年的怨氣!
可二十多年的幽居生活,讓李儒的戾氣消散大半,也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再不是為了個人私利、不惜禍國殃民的神盤鬼算了,也想做一些好事,為以往的錯誤恕罪。
再說了,張魯義薄云天,對自己勝似親人手足,如何也不能坑了他呀,故而放下以往恩怨,以一種公平的態度、分析著天下大勢,以及存活之道!
“大哥所極是,小弟卻有歸順之心,那蕭逸縱橫天下二十余年,所攻者破、所擊者克,壽春、下邳、長安、金城、鄴城、襄陽城……皆陷落于此人手中,南鄭城豈能例外呢?
何況刀兵一起,不管勝敗如何,漢中必然生靈涂炭,小弟教化百姓們多年了,實不忍心見此情景,故而想化干戈為玉帛,主動的歸順朝廷算了!
蕭逸雖然殺人如麻,卻是一九鼎的真英雄,三項條件也頗為優待,只是小弟尚有幾個顧忌,不敢輕易答應此事,兄長有神盤鬼算之才,還望為小弟謀劃一二!”
張魯是個明白人,知道自己沒有稱王稱霸的本領,不如順應天下大勢,主動歸順了曹營集團,可張家經營漢中幾十年,歸順不是一件小事,且有兩大顧忌:
一則,楊昂、楊任、閻圃以及十幾名大祭酒,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也是有名的實力派,手下黨羽眾多,牢牢掌握著軍權,就連張魯也不能隨意驅使!
歸順的事情公布出去,如果這些人不服從,糾集黨羽起兵變,那可就麻煩大了,古往今來多少豪杰,都是死在部下手中?
二則,張魯也想討價還價一番,多多爭取一些利益,讓兄弟、兒子們榮華富貴,讓部下們有個好歸宿,也讓天師教存在下去,進一步的擴大影響!
蕭逸也是道家子弟,如果由他統領天師教,足以化身為道、變道為國,建立一個****的國度,那可是幾代天師的夢想呀!
“哈哈,識時務者為俊杰,歸順曹營本無不可,可是賢弟現在歸順,只怕部下人心不服吧,而且蕭逸輕取漢中之地,心中必然輕視賢弟,爵不過鄉侯,封不過萬戶,三代之后富貴就難保了!”
“大哥所極是,輕取之物則不惜,輕取之女則愛弛,小弟有心待價而沽,就是不知如何運籌?”
“這個簡單,牢記三十二個字:倚仗地利、憑險而守,先戰后和、穩固人心,歸順曹營、不卑不亢,依附蕭氏、富貴登天!”
“大哥的意思是,先跟曹軍打上一仗,讓他們見識下漢中的實力,而后再談歸順之事,如何排兵布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