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蕭逸、程昱為首的、二十幾名異姓將領,卻全都選擇了沉默,而在軍政會議上,沉默就代表著反對!
大家心中明白,現在的曹營集團嗎,乃是典型的外強中干,并不適合大舉南下,更沒有必勝的把握!
首先:曹營集團崛起以來,破黃巾、滅呂布、收袁術、敗袁紹,又與匈奴、西羌、氐人、胡羯、烏丸、鮮卑輪番交手,幾乎是無年不戰了,固然取得輝煌勝利,卻也付出巨大代價!
尤其官渡、北伐兩場大戰--曠日持久,死傷慘烈,多年積攢的糧草、軍械、錢財,幾乎是消耗一空了,將士們傷亡慘重,民夫們也疲憊不堪,甚至出現了厭戰情緒!
雖然兩年過去了,可曹營集團的元氣嗎,依舊沒能恢復過來,如果大舉出兵南下,后勤糧草、軍餉恐怕難以供應,兵員、民夫補充也是大問題,又如何持久作戰呢?
其次:曹營集團雄霸中原,將士皆是北方人,善于馬戰、步戰、車戰、山地戰,一旦到了南方-長江流域,水土不服,容易患病不說,還要與敵人進行水戰,這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呀!
雖說曹軍挖了玄武池,正在組建一支水軍,可是訓練時間太短了,船只數量也不多,還沒有形成戰斗力呢,無法與荊州、江東的水軍健兒們較量!
而曹軍的將領里面,縱橫馳騁者眾多,精通水戰者無一,好多人還是旱鴨子、就連游泳也不會呢,又如何與久居長江流域,精通水戰的南方將領對抗?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曹營集團缺人呀,雖有雄兵百萬、戰將千員,卻缺少靈魂人物,而且內部離心離德!
以往的征戰中,曹操主持大局,蕭逸統兵陣前,郭嘉出謀劃策,程昱穿針引線,荀彧、荀攸坐鎮后方,為大軍籌集軍械、糧草,大家齊心合力,故而無往不勝!
現在的情況呢,郭嘉操勞過度、隕落軍中,荀彧、荀攸政見不和,先后自盡,蕭逸功高震主、倍受懷疑,也無法發揮出全力,只剩下剛愎雄猜的曹操,以及私心甚重的程昱,勉強的支撐大局!
其余如劉曄、蔣濟、陳群、華歆、滿寵、毛玠……或是能力不夠,或是經驗不足,還無法參加高層對弈呢,這樣殘破的決策層,又如何克敵制勝呢?
因此上,現在的曹營集團、就是一只紙老虎罷了,外表看著很嚇人,其實沒多少戰斗力,真與南方諸侯廝殺起來,勝算少的可憐呢!
道理雖然明白,卻沒人敢說出來,因為大家更明白,現在丞相大人……不再是虛心納諫、兼聽則明的明主,而是懷疑成性、殺戮無常的奸雄,現在出反對的話,等于自己往刀口上撞呢!
不見荀彧、荀攸兩位,被逼得先后自盡嗎,不見蕭逸功高震主、弄的朝不保夕嗎,三位皆是大功臣,尚且如此下場,別人又該如何呢,還是明哲保身吧!
“既然無人反對,大舉出兵南下之事,就正式確定下來了,傳令各部精銳人馬,迅速的集結許昌、洛陽兩地,軍械、糧草、軍餉也要籌備齊全、以支調用!
老夫決定了,就在三個月之后,盛夏剛過、秋風未起之時,趁著諸侯們忙于農事,沒有軍事防備,出兵南征,一統天下!”
曹操久經沙場,經驗豐富,自然知道現在情況、不適合大舉出兵,可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不得不出兵南下呀!
奸雄年過五旬了,華發漸生、齒牙脫落,精力也大不如前,去年冬天時候呢,還生了一場大病呢,修養了月余才痊愈過來,身體卻更加虛弱了!
這讓奸雄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必須在三五年之內,完成統一天下之事,否則拖延下去的話,自己就騎不上戰馬,也握不住倚天寶劍了!
幾個兒子雖然不錯,卻只有守成之能,并無開拓之力,如果自己不能征服江南,他們更加沒希望了!
按照歷史的規律,說握著統一天下的旗幟,誰就是天下共主,曹家若不爭取,必為他人替代了!
另外嗎,因為政變之事,曹操的威望下降不少,文武重臣也是人心離散,這迫切需要一場大勝仗,來提升自己的威望,順便轉移內部矛盾、重新的凝聚人心!
出兵之事已定,下一步要商議的,就是劍指何方了?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