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
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葦冥冥;
梟騎戰斗死,駑馬徘徊鳴,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獲君何食?愿為忠臣安可得?
……………………………
……………………………
日落黃昏,天色漸暗,群鴉飛舞,悲鳴陣陣,曹軍大營里面,將士們眼含熱淚,唱起了凄涼的歌聲,悠悠蕩蕩,落人魂魄,正是有名的《戰城南》
《戰城南》-漢饒歌十八曲之一,描述戰場的殘酷性,哀悼不幸陣亡的士兵,乃是鐵血悲傷之歌,與之相齊名的,就是文人們傳唱的《梁父吟》,一文一武,葬送故人!
與此同時,曹營各處燃起了火堆,那些陣亡將士的尸骨,慢慢的化成了灰燼,再裝入黑色陶壇中,貼上他們的姓名、年齡、籍貫--送回家鄉,隆重安葬,如果是有功之士,還會樹碑立傳,讓后人記住其功勛!
烈士家眷會受到照顧,年邁的父母親,國家負責奉養,年幼的子女們,國家養育成人,以及賜予宅院、田地、耕牛……免除三年賦稅之類,如果一個家庭里面,有三位男丁戰死了,則是‘忠烈之門’,可以免服勞役、見官不拜,深受同鄉的尊敬!
負傷致殘的士兵,也會受到妥善照顧,或是賜予錢財、祿米,回家與親人們團聚;或是集中起來,一直養老送終,絕不會流離失所,飽受饑寒之苦!
曹軍南征北戰,所向無敵,除了統帥英明、將士勇猛、裝備精良……完善的撫恤政策,也是原因之一,將士們沒有后顧之憂,自然是奮勇殺敵、有進無退了!
“大漢將士,為國討賊,馬革裹尸,死不旋踵--萬勝!萬勝!”
………………………………
戰場受挫,人心悲憤,為了鼓舞士氣,曹操手持寶劍,坐在一輛戎車上,帶著二子曹丕、曹植,一起巡視各處營地,虎癡-許褚一手提大刀,一手握著韁繩,負責駕駛車輛!
丞相座駕所到之處,將士們緊握兵器,振臂高呼,萬勝之聲,直沖云霄,曹操站起身來,頻頻揮舞手臂致意,一番巡視以來,原本低迷的士氣,總算略有回升了!
“勝敗乃兵家常事,父親大人不必在意,我軍元氣未傷,只要重整旗鼓,來日戰之必勝!”
“父親年近知命,依舊披堅執銳、為國征戰,飽受戰陣之苦,孩子心痛如絞,恨不能以身代之!”
………………………………………………
巡視完畢之后,已經是午夜時分,曹操拖著疲憊之軀,回到了中軍大帳,曹丕、曹植連忙上前,一邊卸除甲胄、幫著按摩筋骨,一邊好安慰,十分體貼關懷!
不過嗎,曹植神態從容,分析時局,表現的很是聰明,是一個好的政客;曹丕則眼含熱淚,哀痛不已,表現的很是孝順,是一個好兒子,孰優孰劣,難見分曉!
“為父挾天子以令諸侯,征戰四方十余載,硬戰、惡戰、死戰經歷無數,什么大場面沒見過,區區挫折,又算什么?
心中哀嘆者,身體漸漸老邁,而霸業遲遲未成,諸侯割據,戰事不斷,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一統天下九州,又或者,要靠你們的兄弟,來完成為父的夙愿了!“
揮師北伐以來,曹操決策大事之余,也在觀察幾個兒子,看看優劣如何,對于曹丕、曹植的表現嗎,還是比較滿意的,至于立誰為儲,還需反復比較才行!
話又說回來了,曹操快五十歲了,兩鬢斑白,齒牙松動,精力也大不如前了,應對起戰陣之事,真的有些力不從心,讓他充滿了挫敗感,也越發想念一個人--蕭逸!
以往出兵征戰,總是曹操坐鎮中軍、決策大事,蕭逸披堅執銳、臨陣指揮,翁婿齊心協力,配合默契,這才百戰百勝的,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種依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