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吃糧,天經地義,在漢家的城池里面,為了吃上一口飽飯,竟然死了二百多弟兄,是可忍孰不可忍?
“匈奴蠻夷欺人太甚了,咱們調集兵馬,跟他們拼了吧!”
“殺一個夠本,殺兩個有賺,與其忍辱偷生,不如決一死戰!”
………………………………
將校們拔出寶劍,主張以血洗血、報仇雪恨,他是大漢的邊軍,是保家衛國的戰士,不是匈奴人的奴才!
再說了,將士們駐守馬邑城,常年與匈奴人作戰,無數的親朋好友,全都陣亡沙場了,現在做了賣國漢奸,日后有何面目相見地下?
“弟兄們稍安勿躁,要想報仇雪恨,必須從長計議,想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夏昭身為大將,心志非比常人,滿腔怒火之下,頭腦還保持冷靜,飛快思考各種對策……
袁軍只有兩萬將士,匈奴卻有十萬人馬,如果硬拼的話,無異于以卵擊石,一個人也活不下來,就連馬邑城的百姓們,也會跟著一起倒霉的!
找刺史-高干申訴,讓他主持正義,也是一點用沒有,自從開城迎敵之后,這家伙就成了一條走狗,拼命的討好匈奴人,金銀珠寶、絲綢布匹送了無數,就連他的幾十房小妾,也送給各部大王暖床了,簡直無恥到了極點!
拼命沒有實力,申訴沒有靠山,兩萬袁軍猶如棄嬰,無依無靠,可憐至極,要想死中求活嗎,只有一個辦法了--聯系曹軍,臨陣倒戈!
夏昭已經想好了,自己是大漢軍人,不是袁氏的奴才,更不做匈奴的走狗,反戈一擊,棄暗投明,于情于理也說的過去,何況曹軍北伐以來,攻城略地,連戰連捷,袁氏已經日薄西山了,大將軍袁紹也‘病逝’了,君子不立危墻之下,自己何苦做陪葬品呢?
如果投靠曹營,即能里應外合,殺掉那些匈奴人,為死難的弟兄報仇,又能棄暗投明,給將士們謀一條大道,而且曹丞相求賢若渴,憑著自己一身武藝,肯定受到重用的,加官進爵、封妻蔭子……真是一舉三得呢!
不過嗎,夏昭還有一些擔憂,在壺口關之時,自己拼死力戰,殺傷不少曹軍將士,自己若是投靠過去,會不會遭到報復呢,鬼面蕭郎的殺名,可是天下皆知呀?
就算蕭逸不計前嫌,愿意接受兩萬將士,也缺一個聯系人呢,兩軍對壘,交通斷絕,誰去聯系曹軍一方,商議臨陣倒戈之事,人家又會相信嗎?
高干主政并州多年,心腹死黨遍布軍中,還控制著不少兵馬,一旦走漏了消息,自己和一群將校們,恐怕死無葬身之地了?
“呵呵!……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拼死一搏,實在不行的話,我連夜潛入曹營,向大司馬負荊請罪吧,好歹保將士們一條活路!”
想到面臨的困難,夏昭一陣的苦笑,此事危險極大,一步也錯不得呀,另外嗎,臨陣倒戈之事,宜早不宜遲!
對于戰場的局勢,夏昭看的很透徹,別看匈奴人多勢眾,又占據了地利,說到運籌帷幄、統兵殺伐,劉豹、烏維、高干……一群部落王們,把他們的腦子加一起,也比不過一個‘鬼面蕭郎!’
漢軍遲遲不動,肯定有一番大計劃,等到戰局逆轉、匈奴人一敗涂地之時,自己再想臨陣倒戈,恐怕也來不及了,那個時候嗎,不是孤身逃往匈奴,做一輩子漢奸走狗,就是人頭落地,讓人家做成‘骷髏盞!’
“報將軍大人,右校王部-中軍官李勇,前來登門拜訪,說是有大事商議!”
正在煩惱之間,一名親兵進來稟報,有不速之客登門了,眾人不禁一陣緊張,難道走漏消息了,這也太快了吧?
“李勇雖是漢家后裔,卻是右校王部落的人,與我一向并無來往,他突然登門做什么?”
聞訊之后,夏昭頗為疑惑,先讓將校們退下去,整頓好兵馬,隨時準備起事,而后換上一副笑容,親自到府門迎接!
古人云: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既然有人登門,那就應付一番吧,也許峰回路轉,會帶來驚喜呢?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