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計!妙計!……儒家之教、法家之治、墨家之巧、農家之實……諸子百家精華,皆為老夫所用,則天下無敵矣!”
曹操權術并用,執法如山,畢生的政治夢想,就是建立一個法家政權,進而富國強兵,討伐四方蠻夷,開創萬世不拔之功業!
“諸子百家,各有所長,理應保存傳承,培養更多人才,如今群雄爭霸,正好一較高低!”
郭嘉善出奇謀,一向推崇兵家之術,主張武力統一天下,別看是個小白臉,骨子里好斗的很呢!
“恩師有靈,保佑弟子,趁此良機,振興道家,招募無數子弟,傳承千秋萬世--無量天尊!”
蕭逸多年的心愿之一,就是振興道家門派,不過嗎,別的道士-隱居修行,無為而治,他卻游戲紅塵,以殺證道,也算是獨辟蹊徑了!
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何況三個聰明絕頂,手握重權之人,齊心協力之下,可以翻天覆地,逆轉乾坤!
計策即定,如何執行下去,還是一個大難題,儒家興盛之后,不斷擠壓別的門派,諸子百家為求自保,或是隱居深山,不問世事,或是披著儒家外衣,偷偷教授弟子,可憐的一塌糊涂!
如果派出使者,挨個登門拜訪,消耗時間、精力不說,恐怕未必成功呢,要知道,真正的百家弟子,癡迷于學術研究,不求富貴,不愛錢財,想要請他們出山,絕對是千難萬難!
再難辦的事情,也怕遇到聰明人,曹操、蕭逸、郭嘉圍坐一起,或是唇槍舌劍,爭論不休,或是閉口不,苦思冥想,一點點分析,一步步推敲,各種利弊得失,全都算計清楚了,最后想出一個辦法:‘效仿稷下學宮,召集諸子百家!’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戰國時期的高等學府,位于齊國的臨淄-稷門附近,專門的探討學術,教授弟子,最巔峰時期,擁有上千名學者,成為了百家學術圣地,促進了華夏文明的發展!
凡到‘稷下學宮’的學者,無論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歷……如何,都可以發表見解,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的完善自己,也涌現了大量人才:孟子、鄒子、申子、荀子……都曾登上講臺,留下燦爛一筆!
先人的寶貴經驗,自然要學習借鑒了,曹操當即決定,正式昭示天下,放開學術自由,不惜花費人力、物力,就在許昌東門外,修建一座大型學府,聘請名師講學,教授門徒弟子,至于學府的名字嗎……‘爭鳴臺!’
學者生性淡薄,不愛官爵,不愛錢財……不過嗎,文人相輕,什么都可以看透,唯獨名望放不下,為了門派名望,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什么事情都做的出來,所謂的‘爭鳴臺’,就是一座爭名臺,爭名奪利,一較高低!
到時候嗎,百家人才匯聚,相府好好招待,包攬吃穿住行,拉攏學者之心,再從中選拔人才,收為己用,逐漸替代下腐朽、木訥、不識時務的儒官,若干年之后,必然國富民強,天下無敵,取而代之的事情,也就順水推舟了!
修筑一座‘爭鳴臺’,工程浩大,情況復雜,必然派重臣坐鎮,曹營四大謀士,郭嘉、程昱精通韜略,一向隨軍出征,荀彧,荀攸性格穩重,經常坐鎮后方,按理來說,應該讓‘二荀’出面,主持工程事務,不過嗎……
“傳本相的鈞令:加封為滿寵、毛玠為尚書仆射,負責調撥錢糧、征調民夫,修筑‘爭鳴臺’,蕭郎統領人馬,負責護衛事宜,督促工程進度,以免有人從中作梗!”
曹操語氣堅定,不容置疑,目光中隱藏寒意,放著兩位重臣不用,反而啟用新人,似乎用心深遠呢!
“諾!-末將遵命,不敢怠慢!”
蕭逸抱拳行禮,接受了任命,心中卻有一絲憂慮,刺殺事件的風波,遠遠沒有平息呀!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