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云中一帶原本是游牧民族的活動區域,戰國時期,一代英主趙武靈王,大膽的改革軍事,放棄了中原人傳統的寬袍大袖和笨拙的戰車,改為胡服騎射,極大的加強了趙國的軍事力量,終于打敗了林胡、樓煩等異族,硬生生的從狼嘴里搶下此地,設置了雁門郡;看著眼前雄山峻嶺的險峻地形,蕭逸心中不由得感慨萬千:“祖先如此英勇,子孫豈能丟失寸土!”
雁門關正處于兩山之間的要道上,設有南北兩門,北門外就是茫茫無邊的大草原,由于近期匈奴人活動猖獗,時常有些零散的騎兵前來騷擾,所以平時都緊閉關門,南門內則是漢人的活動范圍,因為前些日子被匈奴三萬鐵騎劫掠多日,搶走人口、牲畜無數,所以當蕭逸三人來到時,看到的只有一片荒涼的景色,各處田園荒廢,人煙極其稀少,很多地方還能依稀看到被戰火焚毀的痕跡,可見這次匈奴南侵給漢地百姓帶來地災難可謂深痛入骨。
太守張楊的確算是一員能吏,自上任以后,他從內地各郡召集了大量的青壯、民夫,不惜花費重金,親自監工日夜搶修、重建了被匈奴人毀壞的城池,此時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施工的工地,無數的民夫赤膊著脊背,喊著號子,肩挑人扛的把磚瓦、巨石等材料搬運而來;新修的城墻都是用青石、巨磚為基礎,以黏性極佳的糯米調汁,摻和鐵砂,再用黃土層層夯筑而成,城墻上面設有駐軍用的頂樓,整座關防堅固而雄壯,絕對稱得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城門口的青石匾上橫刻著:“雁門關”三個篆文大字;筆畫蒼勁有力,雄壯非凡…………
蕭逸三人并沒有進城,原來為了安置這些前來投軍的豪杰,太守張楊特意令人在南門外的一座廢棄的神廟處擴充、休整了一座營房,軍營占地極廣,足有數百畝,上面搭建了大量的帳篷。這樣一來,既方便了統一管理這些前來投軍入伍的豪杰之士,也避免了這些人進城以后會騷然城中的百姓,畢竟,武者大都性格剛烈,一不合,拔刀相向的事情時有生,要知道,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能鬧事,也越加的桀驁不馴。
當蕭逸三人催馬來到營門口時,里面已經匯聚了大量前來投軍入伍的燕趙游俠兒,放眼望去足有數千之眾,人喊馬嘶的亂作一團,營地里到處可以聽見他們的吵嚷聲,斗毆之類的事情也時有生……
軍營旁邊還有一塊訓練區,同樣占地廣闊,是一片寬廣的草地,上面插有大量的木樁和草靶子,既可以用來練騎射,也可以練兵器,此時已經有數百人在這里縱馬馳騁,各種兵器在他們手中上下飛舞,大多是長槍和馬槊、弓箭之類,有些演練的十分精彩的,不時傳來陣陣的叫好聲,駐馬看了一會,蕭逸并沒有現這些人中有什么絕世的武將,頂多也就算得上弓馬嫻熟而已,原來還期待著能碰到幾個三國名將,看來是不可能了,也是,那些牛人大都選擇去投靠明主了,肯從小兵干起的還真沒幾個……
見到蕭逸三人到來,軍營中立刻走出一名軍卒,將他們帶到一頂帳篷里進行安置,同時詳細講解了此處的規則,原來這次太守張楊為了招募勇士真是花了大力氣,凡是到此投軍者,不但提供免費的食宿,營中選拔期間的一切花銷還皆有官府承擔;眾人既可以在軍營里好好休息,恢復體力,也可以去邊上的場地練習騎射,只要不出營門鬧事,在這里還是比較自由的。三日后太守張楊就會親自來這里選拔人才,考核武藝,因為這次是以組建騎兵為主,所以考核的重點就是騎射功夫。
安頓好后,蕭逸并沒有出去,對他而,那種臨陣磨槍式的訓練毫無意義,只是靜靜的呆在自己的帳篷里,一邊恢復路上的疲勞,一邊仔細考慮未來即將面對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情況;反倒是大牛、馬六二人,來到軍營后顯得十分活躍,很快就適應力這種軍營中的集體生活,整天的四處走動,因為二人性格豪爽,加上武藝群,很快就結識了不少的朋友。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