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毫無實據,但“出入風月場所”這個標簽一旦貼上,其殺傷力便瞬間超越了簡單的“紀律渙散”。
直接指向了個人品德和生活作風,甚至可能被上升到“玷污國家形象”、“經不起資產階級糖衣炮彈考驗”的政治高度。
這些越來越出格的議論,自然逃不過代表團內部負責思想動態和紀律監督的同志的耳朵。
他們感到事態有些失控,認為無論真相如何,趙振國的行為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必須加以約束。
于是,一份措辭嚴謹但指向明確的內部報告被整理出來,核心內容便是:
“趙振國同志在日期間組織紀律渙散,頻繁無正當理由外出,行為表現引人疑竇,在團內已造成不良影響。為嚴肅紀律、維護代表團整體形象,建議對其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并嚴格限制其非公務外出。”
這份報告,被鄭重地遞交到了代表團團長面前。
當老人從秘書手中接過這份報告,戴上老花鏡,仔細閱讀上面的內容時,他那飽經風霜、見慣了大風大浪的臉上,也難得地掠過了一絲細微的訝異和沉吟。
他放下報告,手指無意識地在光滑的桌面輕輕敲擊著。
他確實默許甚至期待趙振國能在規則之內,為國家的現代化“趟出點新路子”,也清楚這小子絕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兒。
但他確實沒想到,趙振國這種在他看來帶有明確目的性的“活躍”,在代表團內部相當一部分同志眼中,竟然會被解讀成如此不堪的“鬼混”和“紀律渙散”,甚至引發了關于“風月場所”的惡劣猜想。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