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德政退下,楊河又叫齊友信的名字。
齊友信連忙出來,楊河看著他道:“你掌護衛、收集諸事,領青壯護衛家小,沿途收集糧草,外出狩獵,悉歸你處置。”
齊友信大聲應道:“小人遵命!”
“楊大臣。”
楊河最后看向自己書童,語氣略轉為森然:“你掌律法軍紀,核定收獲,凡有不聽號令者皆斬之!”
楊大臣吼道:“是!”
在場各人都震動一下,感受到楊河仁義之外那冷肅的一面。
不過賞罰分明,有賞有罰,本來就是上位者領必備素質,楊河這樣做,反讓他們放下心來,畢竟亂世中仁慈是有底線的。
楊河神情不變,他從身邊包裹拿出兩把腰刀,一把三眼銃,還有些黑色的布巾,說道:“有伍必有器,此些器械乃繳獲于亂兵之手,今日便授于爾等。”
他將一把腰刀授給了齊友信,這讓齊友信非常高興,有了腰刀,自己的自保與攻擊能力都得到很大的加強,這比棍棒好多了,而且也體現了楊河對他的信任。
另一把腰刀與三眼銃則授給了那韓大俠父子。
這父子二人都是沉默寡的性子,出來后只是一不的跪在地上。
“韓大俠……”
楊河裂裂嘴,這名字。
他說道:“聽聞你曾是獵戶,擅用弓箭與火器,今日便將這腰刀與三眼銃授于爾等,望你奮勇殺敵,護我隊伍。”
那韓大俠一一接過腰刀,三眼銃,火藥鉛子,還有火繩,火摺子等物,他神情動了動,忽然跪在地上重重磕頭:“只要讓我兒活下去,楊某這條命就是相公的!”
楊河默然無語,他什么也無法保證。
這對父子接了武器下去,看二人商議了一陣,最后的結果是父親用腰刀,他兒子韓官兒使用三眼銃。
最后楊河取出那些黑色布巾,這些黑色布巾是用繳獲的那幾塊布幔分割而成。
統一的服裝可以給人以壓迫感,給自己以歸屬感,雖然現在沒有號衣,但有幾塊布料,楊河就決定在青壯中裝備統一的頭巾。
原本齊友信的難民隊伍有人口四十八人,連齊友信一起,青壯男丁有十七個——嚴德政雖然年歲比齊友信還小,但手無縛雞之力,只能算在老弱婦孺之中。
未出意外的話,算上楊河,現在人口已經有五十二人,青壯十九人。可惜上吊死了四人,內青壯男丁兩個,所以最后人口又剩回四十八人,內青壯男丁十七人。
不過雖然都是十七,但戰斗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楊河將布巾下去,各青壯將之一一綁成頭巾,果然在裝備了統一的黑色頭巾后,這只隊伍就顯出幾分銳氣來。
……
第二天一早,眾人就起來了。
這天正好是霜降,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日子,過了這天,就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民諺有句話:“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霜降素來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日子,但眾人只能吃一餐米粥,然后就要起身了。
一切準備就緒,眾人收拾好行李,打理好包裹,楊大臣也給楊河取來洗好干凈的披風圍上,給他理了理腰間的雙插,還有斬馬刀、匕、火鐮諸物。
同時他腰間還有一個火摺子,余下的一個,給了趙中舉。
“走吧。”
牽著弟弟妹妹的手,最終楊河說道。
眾人魚貫出了宅院,向圩外走去。
行路時,所有裹著黑色頭巾的青壯持著棍棒,警惕地注視著周遭的一切。然后是趙中舉等人,挑著米糧,還有鍋碗瓢盆等物跟隨,她負責后勤,所以這些家當都由她與一些壯婦輪流挑用。
在楊河安排中,韓大俠父子負責開道探路,然后青壯分為兩拔,一拔中軍,一拔斷后,老弱婦孺則在中間。眾人都很小心,亂世中,誰都形成了警惕的本能。
而這個時代女人一直當男人用,趙中舉也不是養尊處優之人,逃難前就常在田地間操勞,所以挑那些物什對她們并不吃力。
眾人出了吊橋,走到那光禿禿的古柏邊時,楊河忍不住回頭看去,他初入圩子時只書童、弟弟妹妹四人,離開時卻有四十八人,還成了這群難民的領,世事之奇妙莫過如此,
跟他一樣,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回過頭來,離開這個圩子后,等待他們的是什么,誰也不知道。
……
老白牛:第一個副本“杜圩”結束,下一章仍舊是晚七點。
恭喜“古韻未央”書友與“滂雨”書友,你二人的龍套名:魏應嵩、李千軍,都入選了高級龍套。
又古韻書友,打賞是心意,不在多寡,請量力而為,不要影響了生活。
軟軟不哭等書友,小說完本后就無法進行任何操作,所以小兵那里無法表聲明,能否找到新書,看彼此緣份吧。
崛起的石頭兄,等我上架后看看。
護國真人兄,傅青主是sx人,能否有交集,還要考慮情節的安排。
夜動風鈴書友,沒有黑暗,哪來的光明,沒有苦難,哪來的幸福,我對歷史類讀者的內心承受能力抱樂觀的態度。
又,感謝未名狐等書友的投票打賞等。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