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飄著小雨。
于謙和白慧茗從一家飯館出來,急慌慌往路邊趕。
白慧茗一邊伸手攔車,一邊抱怨:讓你別喝酒別喝酒,非得喝!知道一會有工作還要喝!
我又沒喝多,全是啤酒,沒事……
于謙也有點后悔,但朋友聚會嘛,不好拒絕,在嘴上硬撐:再說我這不是緊張么喝點酒還能平復平復,我現在就覺著狀態來了。
得了吧,說好騎車去,現在還得打車,打車多少錢呢!
二人冒著京城濕漉漉的天氣,鉆進了一輛出租車,走了一路,恰好經過團結湖公園,細雨中秋水晚柳,三五游人,清新中又帶著初秋的一絲纏綿。
他們無意欣賞,內心忐忑,確實不好意思。
待到了大樓,上到13層,一瞧兩側全掛著99的牌子,不免又是暗驚:姚總那么年輕,創下這么大產業
劉薇薇早早在走廊候著,因為快遲到了,見了二人連忙迎上去:于謙老師
哎,是我。
你好你好,我們恭候多時了,這位是嫂子真漂亮……
劉薇薇說著客套話,腳步不停的將他們引到一間屋子,里面設備更先進,專門用來做節目的,可以邊聊邊錄,還能后期剪輯。
姚遠已經在里邊了,一個大步過去,伸出手:于老師!
沒耽誤事吧
沒有沒有,剛剛好。
他鼻子略微抽動,聞到了一股明顯的酒氣,心中不快,卻也沒說什么,拿過一頁紙,道:之前給我們的內容,我們幫您完善了一下,大體不變,您先看看。
哎好好!
于謙接過,這是自己寫的,第一期要聊的大綱,講老京城的吃食,鹵煮肥腸什么的。其中提到一個叫瞪眼食。
以前在京城貧民區,有些小販會去酒樓收剩菜,有的地方叫爛菜,有的叫折籮。
把這些剩菜混到一口大鍋里,支上架,燒煤,往街上一擺。鍋大湯深,用長筷子撈,撈一次一個銅子兒。
你要撈到個肉丸子,算你運氣,你撈到塊骨頭,算你倒霉。
撈的人得瞪大了眼睛,瞅準肉菜才能下筷,所以叫瞪眼食。頗受底層百姓的歡迎,有些落魄的八旗子弟也來試過。
說白了,早期盲盒。
姚遠覺得這個很有意思,便同意做首期內容,但看于謙的狀態,似醉非醉,含含糊糊,又有點擔心。
再看了眼小嫂子,白慧茗更不好意思,尷尬又抱歉的笑笑。
太太!
下面的就不說了……
準備了一會,晚上七點鐘,準時開始。今兒周末,在線人很多,有不少對這個好奇,都等著呢。
我跟您搭是吧
對,我是主持人。
哦,那我還能松泛點……
于謙感覺說相聲似的,就是形式不同,一人戴個耳機,專業級的麥,對著一堆機器和屏幕。
姚遠沖員工示意,ok了么
員工比了個手勢。
于是登入吃喝玩樂聊天室,這個聊天室不如大學生活火爆,但人氣也不錯。此刻大量的網友等待,其中就包括那些大學生。新筆趣閣
來了來了!
傘哥,歡迎歡迎!
等你半天了!
都不用工作人員當托,自己就把氣氛烘托起來了。
姚遠先喝了口水,來段簡單開場,跟著介紹于謙,于謙咳了兩聲,不太適應,道:大家晚上好啊,初次見面,還有點緊張。
剛才聽主持人介紹我,說什么著名演員、相聲演員,其實我有點臊得慌,我談不上什么著名。
但您拍的戲著名啊,《編輯部的故事》《小龍人》《李衛當官》,都是大熱的電視劇,朋友們都看過吧
看過看過!
文字聊天框飛出一句句回應。
于老師是什么時候開始拍戲的
我第一部是《編輯部的故事》,應該1992年吧,其實我從小是學相聲的,最早在市戲曲學校的學員班,跟許多老師學過,后來正式拜師石富寬先生,就進了市曲藝團了。
所以在京城生活了很久,各方面多多少少都了解一點,節目請我來跟大家聊天,我開始也不知道聊什么,后來說就講講這些舊生活,吃喝玩樂,民俗,我才有了點底。
我小時候住在xc區,那地方叫白塔寺,元代建的。白塔寺附近有條胡同,叫大茶葉胡同,胡同西口有個特別著名的小酒鋪,方進左右的人都知道……
開場之后,姚遠就減少發,將空間留給于謙。
按照大綱,他應該從這個小酒鋪聊起,聊到里面賣的吃食,然后引申到京城的吃食文化。
一開頭于老師確實這么說的:
柜臺都是玻璃的,一個大玻璃匣子,里面分成小格,這格是開花豆,就是蠶豆,那格是花生米,那格是粉腸……
當時有一幫老頭,每天早上都去,但那會人都窮,沒錢,即便這些小吃也不買。每天早上起來漱完口,活動活動就奔這來了,一坐,要二兩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