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說得沒錯。
理論數據和前期模型完美無缺。
可所有的實驗記錄,都終止于“合成失敗”四個刺眼的紅字。
就像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最后關頭,精準地扼殺了所有希望。
“一定有哪里不對,或者......,缺少了什么關鍵因子。”
葛婧低聲自語。
一種強烈的直覺驅使著她,想要親手再做一次。
清洗器皿,校準儀器,稱量試劑,提取樣本......
動作行云流水,帶著一種回歸本位的專注與虔誠。
當淡藍色的初始溶液,被小心翼翼地注入反應釜,設定好溫度與時間后。
整個空間,只剩下儀器運行的微弱嗡鳴。
等待結果的時間,總是格外漫長。
寂靜中,葛婧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了大學時代。
那時候的學生生涯,也是挺折磨的。
要不停的做實驗,記錄,反饋,調整,再做實驗。
有時候,也會像現在這樣。
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操作方法,同樣的試劑,卻有不同的結果。
師哥師姐們也會病急亂投醫,各種玄學手段層出不窮。
有的對著儀器磕頭作揖,有的甚至偷偷在實驗室門口插上三根電子煙,當香拜......
葛婧清楚地記得,甚至以嚴謹刻板著稱的范倩倩,在畢業論文實驗卡殼的深夜,也會雙手合十,對著培養箱念念有詞。
想到這里,葛婧唇角泛起一絲苦澀又帶著點自嘲的弧度。
科學走到盡頭,是不是真的需要一點運氣,或者說......信仰?
“不管有沒有用,心誠則靈吧。”
她喃喃著,像是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