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城不愧為大襄國都,市井之間的熱鬧與人潮不是任何一個州府能比的上的。
墨淵跟在陳先生身后,打量著這四周的光景。
這里比當初更熱鬧了。
陳長生目光望去,說道:自趙貞一統天下過后,大襄的國力便與日俱增,后來當今官家又重視起了商道,修路造橋,連通上京與各地州府,江南以及上京成了商道中心之地,這般下來,不熱鬧都不行。
墨淵說道:我說怎么各地口音都有,原來是這么回事。
陳長生和煦一笑,說道:走吧。
話說先生,我們去哪
去京兆尹府,順便看看能不能謀個落腳的地方。
京兆尹
墨淵想了想,問道:上京縣令
正是。
陳長生點頭笑道:算是陳某的后輩。
先生認識的人可真不少。
墨淵覺得,五湖四海都有先生認識的人。
京兆尹府與大多官員一樣,住在宣陽坊,但京兆尹府卻尤為特殊,因為之前住在哪里的人,曾是大襄第一文相,曾在朝堂之上一手遮天的存在。
只是這位文相最終也沒逃過一劫,進了牢獄,被抄了家,這宅子空下來數年過后,官家便賞給了京兆尹。
官家的心思誰也猜不準,有人說是官家有意提拔當今的京兆尹,但又有人說是官家為了給其一個警告,讓其不要步入文相后塵。
都是眾說紛紜。
當陳長生與墨淵來到那府門前的時候,第一眼看去卻是沒看出什么氣派來。
看著……
不太行啊。
這宅子瞧著真不怎么的,唯一的說法大概就是比較大,除此就沒什么好夸的了。
陳長生說道:京兆尹府可不同于其他官員,縣令是百姓的父母官,再有權勢再有錢財,也不能展露在明面上的。
他頓了一下,卻是左右看了看。
不過說來,這里以前可不是這樣的。
墨淵聽后問道:先生之前來過。
這里之前曾是大理寺少卿的府邸,那時候兩邊還沒有這么多院子,好些年前的事了。
大理寺少卿這官職倒是不好記。
是有些。陳長生笑了笑。
二人在門口觀望了一會。
隨即墨淵便上前去叩響了門。
門后傳來一陣腳步聲,隨即便見有人上前來開門。
門開了一半,里面走出來一位下人。
敢問公子是找何人
墨淵說道:我家先生曾與你們家老爺相識,初次京城,特來拜訪。
下人看向了墨淵身后站著的那青衫先生,隨即問道:不知先生名諱,小的好前去通報。
我家先生姓陳。墨淵道了一句。
下人聽后點了點頭,隨即道:二位且稍等,小的去去就來。
下人前去通報。
一路穿過正堂尋上了管家。
再由管家去了后院的書房,尋得了自家老爺。
老爺,外面有兩個人前來拜訪,那人說是曾與老爺相識,姓陳。
那書房里那著筆墨抒寫折子的人聽到此抬起頭來。
姓陳……
他起身快步走到門口,問道:其中一人可是身著青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