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的琉璃化一般發生在火山爆發熔巖流和巖石發生反應之后,需要非常高的溫度,而劇烈的爆炸和焚燒也可以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王四川的推斷是基本正確的,但事實是爆炸還是焚燒,卻有待考證。王四川第一感覺是爆炸,是因為日本人臨走的時候,有可能想封閉這個洞穴,一般軍隊的做法就是爆破山體,不過當時的黃色炸藥如果要達到這種效果,用量肯定相當多,那爆炸之后,可能半個山頭都會被掀掉。我個人認為是長時間的焚燒,因為如果這里發生過大爆炸,那這個洞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如果是焚燒的話,這個洞應該被持續灼烤超過四十小時,不知道當時他們燒的是什么東西。
我們蹚水在洞里走了兩圈,暗河的深度并不平均,一腳深一腳淺的,下頭有鵝卵石,用手電照水里,可以看到很多小魚。如果換成在南方,這里絕對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可惜在北方就太冷了點,穿著膠鞋都有點刺骨。
上頭的人一個一個吊下來,其他組的人我也有熟悉的,互相遞煙,討論討論這洞里的情況,具體的工作都由工程兵在做,我們也不用操心,東西一點一點都被搬到了皮筏子上。
在這一段過程中,我們還說起了日本兵的事情,那幾年經常有傳聞在山中抓到來不及撤退的日本殘兵,有的都已經和野人一樣。他們不知道二戰的結束,還以為依舊在打仗,不知道這洞里有沒有,要是真碰上這樣的事情,那就有意思了。
兩小時后,全員都下到了下面,八只皮筏子也全部充好氣漂在了水面上。
所有人都有點緊張,有些人神經質地不停地說話,整個洞里都很吵,這時候那個大校也被吊了下來,他換了野戰的衣服,這時候我才認出來,這人竟然是我軍訓時的教官,不過顯然他已經認不得我了。
大校給我們做了一次動員,大體是注意安全,然后有沒有信心完成任務之類的,我們都條件反射地說有!接著他宣布出發,我們各自深呼吸,穿上雨衣,上了皮筏子,就算正式要出發了。
按照地質成像照片上的分析,那架飛機所在的地方就在這條地下暗河的某一段,不過我們勘探出的垂直距離不等于實際距離,河道在地下蜿蜒,其長度不可獲知,但必然是遠遠長于一千二百米。
我們是第二組,第一組兩艘皮筏子被推下下游的溶洞內一分鐘以后,我們也出發了,前面的工程兵打開艇燈給我們開路,我們則舉著槳,兩邊撐著不讓皮筏撞到洞壁上去。
很快,四周的聲音因為洞口的縮小聚攏了過來,光線也收縮到皮筏四周。這時候用手電照水里,可以發現水已經相當深了,這就是構造洞的特點,洞勢的變化十分突兀而且巨大。
洞并不寬,到了這里只有十米左右,但是相當的高,往上的裂隙看不到頂,讓人感覺處在一道狹窄的峽谷里,手電照上去,還可以看到植物的根系。
這樣的景色還是很壯觀的,我們都一時看呆了,陳落戶還拿出照相機打起鎂閃光拍了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