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銘和彭春來的反應,完全在邵建義的預料之中。
因為,就連和他合作了十年的廖大友,都不知道他有這么多錢。
邵建義旋即就向宋思銘和彭春來解釋:“從四五年前開始,大友公司的事,我就不怎么參與了,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證券市場上,可能是運氣比較好,投資的股票,大多都漲了,而且漲了不少,其中有一只股票僅僅三年就漲了二十倍。”
“三年漲二十倍……”
三年漲二十倍的股票,屈指可數,宋思銘腦海中迅速蹦出了一個名字,他試探著問邵建義,“不會是尋日科技吧?”
“就是尋日科技。”
彭春來說道:“我入手尋日科技的時候,尋日科技的芯片業務剛剛起步,走的是獨立自主的路線,但當時芯片產業,被跨國公司壟斷,國產芯片的生存空間很小,可是,沒過多久,國際形勢就風云突變,很多外國的先進芯片進不來了,外國一些的技術專利也不讓用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產芯片需求量迅速增長,尋日科技應時而起,股價也是跟著水漲船高,翻了一番又一番。”
“時勢造英雄,尋日科技的陳總,確實有魄力,當年所有的國產芯片公司,都在謀求國際合作,使用國外專利,可他卻偏偏要搞全國產化。”
宋思銘滿是感慨地說道。
尋日科技和尋日科技的創始人陳實,最近這幾年頻頻登上熱搜,宋思銘也是通過公開的新聞報道,才了解陳實其人其事。
陳實是國科大少年班畢業,早年,在國外的芯片公司搞技術,后來,回國創業,成立尋日科技。
尋日科技的起步非常艱難,成立三年,都沒有一款商用芯片問世。
原因就在于,陳實執拗地認為,國產芯片,必須是從內到外的國產,絕不是從外邊買個芯,再套上一個國產的殼,就叫國產芯片了。
那時候,所有人都認為陳實腦子有問題,放著現成的成熟的便宜的技術不用,非得受累不討好搞自己的。
但陳實根本不理會外界的聲音,堅持自己認定的方向。
直到國際上的芯片禁令一出,人們才意識到,陳實是多么地有先見之明。
“我當年之所以大舉買入尋日科技的股票,主要也是覺得未來的國際形勢不穩定,芯片產業早晚會走上全國產的道路,只是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么快。”
邵建義繼續說道。
“邵總確實太有戰略眼光了,該著你掙錢。”
宋思銘為邵建義挑起大拇指。
“思銘,邵總的資金這么充裕,小打小鬧肯定是不行了,你趕緊幫著想想,具體投資什么樣的高科技項目合適。”
旁邊的彭春來則是提醒宋思銘,別忘了正題。
二十億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很多時候,商務局折騰一年,也不見得能搞到一個二十億規模的項目。
如今,這樣一大塊肥肉送到了嘴邊,斷然不能放過。
“邵總,人型機器人您有了解嗎?”
宋思銘略微思考了片刻,問邵建義。
“我還真專門了解過,前段時間,京城有一個人型機器人的拳擊賽,我還專門到現場看了。”
邵建義回答道。
“你覺得人型機器人有前途嗎?”
宋思銘又問邵建義。
“有前途是有前途,但是人型機器人的入門門檻,有點太高了吧,融合了ai,大數據還有機械制造,我這二十億投進去,怕是掀不起什么浪花。”
邵建義說道。
“二十億從頭開始,確實是比較困難。”
“但是可以考慮和有基礎的企業合作。”
宋思銘對邵建義說道。
“有基礎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