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說完這句話,周圍的眾人紛紛陷入了沉默。
此刻,在另一邊。
朱高熾已經開始發了。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但是我在北平城里看到的老百姓,他們不但沒有喪失廉恥之心,反而個個都很謙遜有禮。"
"對于《論語》里的這句話,我不敢冒犯先賢,但我始終想不通為什么會這樣。"
這句話原出于《論語》,完整的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說的是,若用政策法規引導民眾,用刑法束縛他們,民眾雖能避免犯罪受罰,卻喪失了廉恥之心;假如用道德教化引導民眾,用禮儀規范他們的行為,民眾則既會有羞恥感,又更加懂得遵守規則。
實際上,這是古人對于“法治”和“德治”的辯證思考。
朱高熾特意提出了前面那段話,即在北平,他們實行的是法治,但百姓仍然遵紀守禮,品德高尚,并沒有出現《論語》中所說的“喪失廉恥之心”的現象。
無論朱懷如何回應,都會陷入困境。
如果反駁朱高熾,那就意味著質疑《論語》中的觀點,如今的大明崇尚“孔子”,一旦反駁孔子,無異于把自己和儒家置于對立面。
未來掌權時,這將成為一個污點,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對!
在這個世界上,禮法高于一切。
如果朱懷附和朱高熾的看法,那就等于承認北平的施政水平高于應天府。
這胖子不簡單!
“藍大哥,這是何意?”
傅友德聽得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懂朱高熾的話是什么意思。
他是個純武夫,跟藍玉不一樣。
藍玉至少讀過幾年書。
藍玉面色凝重地解釋:“這位燕王的嫡長子,很有能耐,提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不論我們外甥孫如何作答,對他個人乃至大明都是不利的。"
他把剛才對朱懷問題的分析向傅友德和其他武士們說明了一遍。
傅友德一聽,怒火上涌:“這小胖墩,未免太過陰險了!"
藍玉嘆道:“燕王身邊肯定有高人,才能把北平治理成這般模樣。"
常茂不耐煩地揮手打斷:“咱們暫且不提北平的事,就說眼前,該怎么辦?我們外甥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嗎?”
藍玉搖搖頭,語氣不太好地說:“我哪知道啊!這種事該如何化解,全看他學到多少真本事了!"
藍玉心里也很緊張,手掌都出了冷汗,生怕朱懷回答不上來。
朱高熾滿臉笑容地看著朱懷,咄咄逼人地問道:“朱公子,您有何見解呢?或者能給我解開疑惑嗎?”
自古以來,關于法治與德治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過度嚴酷的刑罰會導致民眾幸福感和創新能力大幅降低,社會文明進步的步伐也會受到阻礙。
過分強調德治而忽視法律,將會導致民間犯罪率大幅提升,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心向善,人性善惡之爭幾千年都沒有定論,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寥寥數語難以講明白。
沒有法律的約束,社會將動蕩不安。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