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陽光溫暖宜人。
朱懷手捧一本《資治通鑒》,悠然自得地躺在庭院搖椅上閱讀。
過去他對讀史并不熱衷。
然而在這個古老而單調的時代,娛樂方式匱乏,唯有讀書消磨時光。
不知不覺間,他愈發沉迷于《資治通鑒》和《史記》的世界。
“公子,劉先生來訪。”
馬三保上前稟報。
朱懷應聲道:“嗯,請劉先生進來。”
不久,劉三吾步入庭院之內。
朱懷早早就起身,隨手將《資治通鑒》置于石桌上。
“劉先生。”
朱懷一如既往地以謙遜的態度拱手行禮,他始終視劉三吾為真正的文人,不同于孔訥那種類型的明代士大夫!
劉三吾笑容可掬:“好,不必客氣。”
“先生此次尋我有何要事?”
朱懷好奇地問。
劉三吾點點頭,道:“你還記得《道德經》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嗎?”
朱懷回道:“記得。”
劉三吾喜形于色:“依據你的學說,老夫重新梳理了一遍老子的無為而治理念,很多以往不解之處,現今豁然開朗。”
“如今,《道德經》已被列入科舉必修課程,你的名聲必將迅速傳遍大明!”
“此事乃是文壇的一大盛事,老夫特來與你共享喜悅。”
朱懷聽聞后驚訝不已:“劉先生,您這幾個月一直在研究《道德經》?”
劉三吾確認道:“鉆研學問,理應日夜不停,不敢稍有懈怠。”
“幸而此學說一經推出,反響熱烈,眾多學子紛紛追捧,對我大明文壇而,無疑是一次振興之舉!”
朱懷肅然起敬,這是真正潛心做學問的人。
他擺手道:“我只是翻譯了《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其余皆是劉先生的貢獻,我怎敢坐享其成?”
劉三吾略感意外:“這怎么行?此學說的核心在于你,老夫不過是對邊緣部分做了些翻譯工作。”
朱懷婉拒道:“劉先生不必過分謙虛,我確實不需要這樣的名聲,于我而,并不重要,況且我受之實在有愧。”
劉三吾卻堅決反對:“于你而十分重要!你受之無愧!”
朱懷無可奈何:“此事暫且不論,劉先生不如留下用晚飯?”
劉三吾這時才想起正事,急忙道:“今晚老夫已邀約了幾位好友,在烏衣巷酒樓相聚,打算把你介紹給他們相識。”
“能否不去?”
朱懷問。
劉三吾稍顯窘迫:“老朽預先聲明,若閣下有所不便,老朽可另擇吉日。”
面露尷尬。
朱懷略感無可奈何:“罷了,也算不上什么不便,既然您已安排妥當,那我也赴約便是。”
劉三吾頓時面露喜色:“如此甚佳!”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