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邊講解,一邊專注地對古畫揭裱,絲毫沒有留意到周圍一干大佬們驚喜的目光。
        這個行當主要都是靠師徒傳承,大師們研究的是“技藝”,而不是“歷史知識”和“理論研究”,很多在這一行當里淫浸了一輩子的老人,都還是第一次聽到關于這一行最初起源的推斷,從理論高度進行的講解。
        周圍的畫家們就更是如此,雖然繪畫與裝裱沒法分家,但是他們也只關注師傅們的技術如何,最多對紙張筆墨有點講究,更不會去研究這一行的來龍去脈。
        所以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
        “到了明代,隨著江南變得豐足,揚州成為文化中心,書畫裝裱行業也已經進入成熟期,這個時候就有人稱呼書畫裝裱師為‘畫郎中’,就像醫生是給人治病的職業一樣,‘畫郎中’,也是已經能夠給書畫治病的職業。”
        “在這個時期,揚州出現了一位裝裱大師,叫周嘉胄,而且他學術水平還頗高,將裝裱工藝寫成了一本專著,這也是我國的第一本成系統的書畫裝裱專著,《裝潢志》。”
        “在《裝潢志》以前,關于書畫裝裱的論述,向來只能在古人的筆記當中見到只鱗片爪,《裝潢志》全面總結了裝潢經驗,從理論到實踐,對裝裱工藝的重要性,工作態度,技藝標準,都有了全面的描述。”
        “周嘉胄字江左,明萬歷、崇禎時揚州人,卒于清順治年間。晚年寓居南京,與盛胤昌等人合稱‘金陵三老’。”
        “他在《裝潢志》中闡明了裝裱之優劣關系到‘名跡存亡’,提出裝裱良工應具備‘補天之手,貫虱之睛,靈慧虛和,心細如發’四項標準。”
        “他還倡導書畫鑒賞家和裝裱匠師應該密切配合,批評了當時有的工匠忽視質量、偷工減料的做法,主張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技藝。”
        “到目前為止,我們從事書畫修復的原則還是沒有超過這本書的規定,書中有關書畫裝裱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技法,對今天的書畫裝裱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因此該書堪稱一部對古書畫修裱描述準確、裒輯精審且文筆巧妙的著作。”
        “明末清初時,揚州裝裱技藝就已形成獨特風格,與‘蘇派’,‘京派’,并稱‘天下三大流派’,尤以‘善仿古裝池,擅長揭裱古畫’聞名于世。”
        “清人吳其貞《書畫記》云:“揚州有張黃美者,善于裱背,后為梁清標家裝。”
        “梁清標字玉立,明崇禎進士,清順治、康熙時任兵部、禮部、刑部、戶部尚書等。他在詩詞文章方面才華出眾,在書畫收藏鑒賞方面也頗有造詣。梁清標對書畫裝裱極為講究,是康熙收藏鑒定的得力助手,而揚州裝裱師張黃美是其好友。”
        “到了乾隆年間,根據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有多達五百多位知名畫家活動于揚州,書畫藝術的興旺,促進了裝裱藝術的繁榮與發展。”
        “許多這個時代文人的筆記里,出現了一個裝裱行的重要人物,叫葉御夫,因得到‘唐人熟紙法’而技藝超絕,善治舊絹,成為揚州派裝裱的先導。”
        “《揚州畫舫錄》稱他‘家住北柳巷’。‘良熟紙法’,擅長裱治破絹本,‘舊畫絹地雖極損至千百片,一入其手,遂為完物。然性孤直,慎結納,不以輕許人’。”
        “葉御夫認為古代的名紙之所以有名,是加工方法的獨特。手法當分作‘糨、打、煮、硾、金、銀、粉、蠟’等各種做熟的方法,要的是使紙變得堅實、柔潤、緊密、絢爛,便于書寫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