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拍品包括啟老捐贈的《明拓張猛龍碑》,周至捐贈的毛瓷雪點梅花兼詩詞帶蓋大湯盆,徐悲鴻《松柏雙瑞圖》,李氏家族捐贈的唐三彩十二生肖俑,封氏家族捐贈的乾隆御制斗彩暗八仙大瓶,馮倉和潘石崖,捐贈的清代帝后龍鳳袍……
        至于周至另外的兩件捐贈——畢伯濤的松下臥鹿筆筒和王琦的五子彌勒座屏,以及馬爺捐贈的紀曉嵐端硯,在一眾重要拍品里邊,竟然都不大顯眼了!
        “二十萬,二十一萬……二十五……三十萬……”林婉秋穿著得體的漢服,是她借著周至給關婷婷制作服裝的東風,讓楊大師給自己打造的。
        配上周至借給她的,從陽家老宅淘得的點翠行頭里的一支鳳簪首飾,當真風儀萬端。
        現在正在拍賣的是周至提供的徐悲鴻《松柏雙瑞圖》,算是拍賣會第一次小高潮。
        啟老爺子給的估價是三十萬,起拍價十萬,只一轉眼就給超了過去。
        雖然這次拍賣會有特殊的原因在加成,但是周至已經發現了國內藝術品價格抬頭的明顯跡象。
        尤其是近現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幾乎是一天一個價格。
        而最好笑的,是關于書畫的定價,現在居然論起了平尺!
        在中國傳統書畫當中,本來是沒有平尺這個概念的。
        以往的尺寸論法,只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幾種規格。
        這里的尺是魯班尺,和現在的標準尺還有些區別,比如四尺,一尺是三十三厘米,而非大家理解的三十厘米。
        每一種規格,尤其固定的長寬比例,比如最常見的四尺宣,其整幅的尺寸就是四尺乘以兩尺三寸,這樣的尺幅,豎著畫或者書寫,稱作“四尺全開”,橫著畫或者書寫則稱“四尺橫批”。
        將之豎剖開分作兩半,一幅則稱“立軸”,兩幅則稱“對聯”。
        如果將橫剖分作兩半,每一張稱作“斗方”。
        如果寬度不變,裁成相應的三份,則稱“三開”。
        如果長寬各分兩份,則稱四開。
        以此類推,還有六開,八開。
        因此傳統書畫界的說法,一般就是“七尺立軸”,“丈二斗方”之類的說法,從來沒有說過多少多少平尺。
        而這次拍賣會卻采用了新的尺幅計量方法,四尺整張,變成了“八平尺”。
        為什么要這么做周至不是很明白,不過想來對于剛剛入門的收藏者來說,平尺的概念遠比“幾尺幾開”理解起來更加便利,降低了入門門檻。
        但是明顯就少了點什么“味兒”。
        比如身邊的啟老,聽到這樣的尺寸介紹就微微搖頭,不過也知道這樣的介紹以后將成為主流,否則這里參拍的人里,一大半會把握不到尺寸的大小。
        十二平尺的《松柏雙瑞圖》很快就拍到了四十萬元,周至心里一換算,發現現在徐悲鴻的作品不過才接近四萬元一平尺。
        然后他就發現了書畫改論平尺的精髓所在,這特么就是一種拿捏消費者心理的行為,屬于營銷學的范疇!
        說一幅畫四十萬元,所有人都會嚇一跳,可要是改說“不到四萬一平尺”,大家就會覺得——嗯,好像也不是多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