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是輕松而自由的,比如作業這個東西差不多就完全沒有,傳授《古代文學》的是一個老頭,今天開講是三篇內容,都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學作品。
        第一篇叫《彈歌》,一共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第二篇叫《永歌》,也是八個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三篇叫《擊壤歌》,這一篇字數要多一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就這,老頭花了兩節課的時間,先是他朗誦,然后讓大家一起朗誦,再然后點同學名起來朗誦,之后才開始慢條斯理的講解。
        其實三篇文章加起來也沒多少東西,至少對于大一的新生來說沒啥好講解的東西,也就“飛土”,“逐宍”,分別是彈飛泥丸和追逐獵物的意思。
        對于大一課程來說,三篇文章十分鐘就能講完。
        可要是細化下去,兩堂課怕是遠遠不夠。
        比如“飛土”二字,說明詩歌的成型年代,斷竹續竹說明了弓的制作已經形成了工藝流程,既然存在斷續的動作,說明弓已經是威力較為巨大,且方別攜帶的復合弓,而“飛土”兩字說明使用的是泥丸而非箭矢,說明在當時箭矢還是制作工藝難度相對較大,不常在狩獵小型獵物時使用。
        而“宍”這個字其實是“肉”的異體,追溯到甲骨文上,這個字就是一塊半月形牛排的模樣,上面帶著刀痕,和現代的“月”字幾乎一樣。
        而“月”字的甲骨文,同樣是一個半月形狀,中間有一短豎表示月亮的陰影。
        兩個字非常的接近,還在甲骨文時期,就演化成了一個字,一字雙義,既表示月亮,也表示肉。
        如果在代表肉的“月”字邊上加上一只手,表示以手吃肉,下面加上“示”,也就是祖先的神位,這個字就變成了一個會意字,表示祭祀的“祭”。
        這也是漢字里很多和肉有關的字,都帶著月字旁的根本原因。
        不過這些都不屬于大一課程的內容,老頭只把這三首詩歌出現的年代,大致的創作背景等做了簡單的講解,重點放在了第三首的最后一句上。
        那一句頗有反對壓迫剝削的一味,包含了對獨立和自由的向往,老頭還啟發大家進行討論,就是文學創作里,這首詩歌是在歌頌現實,還是屬于對烏托邦的寄望。
        之前講解的內容讓周至對這老頭頗為輕視,等到第二堂課下半堂展開討論后,周至才明白過來,不是老頭沒水平,他肚子里有東西,不過沒有對大家講出來而已。
        也是,這只是大一,而不是研究生和博士的課程,老頭能講到這兒已經差不多了。
        這門課好歹留了作業,作業就是背誦這三首詩歌。
        下午的課程是《大學英語》,這個課程就更簡單了,其實就是找了些英語資料串成課本,包含了一些大學英語四級的詞匯,課程傳授方式和高中一樣,把課文講一遍,然后抽同學起來讀一段。
        這次周至被點到了,只好把曾師祖的稿子放下,站起來讀了一段。
        一口標準的牛津腔和流利的讀法把英語老師都嚇了一跳,然后對周至提出了大大的表揚,也不讓他坐下,讓他繼續帶著同學把下面的課文跟著讀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