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鈴聲再次響起,禹天抬頭看看西斜的太陽,慢慢起身,下了山坡,往廠區走去;
他要回教室拿書包,今天是周末,作業還是要完成的。
走在田間小路上,兩邊不時傳來青蛙入水的聲音;
腳下的土地很松軟,這是正宗東北黑土地,土質細膩、肥沃,夸張的說法,攥一把能捏出油來。
這里距離葦河不到1公里,入海口就在南邊5公里的地方;
葦河不僅造就了這片沖積平原,還帶來了豐富的水產資源;
隨便一條小河溝里,都有魚、蝦和螃蟹。
本地產一種河蟹,學名叫青蟹,也叫敖毛蟹,外觀跟陽澄湖的大閘蟹幾無區別,只是個頭稍小一點點,味道不如大閘蟹清甜;
小時侯,這種螃蟹泛濫的到處都是,早晨能在家里院子里抓到,想吃螃蟹都不用去河里抓,呵呵;
現在沒那么多了,不過夏秋時節去摸水庫邊的石頭,弄十只八只還是沒問題的;
再過些年,隨著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河里別說螃蟹了,青蛙都快死絕了,哎。
再后來,螃蟹都是放在稻田地里養殖,喂飼料,味道也不是以前的味兒了;
河里魚的品種也豐富,就是土腥味有點重,大家都偏愛海里的漁獲,兩混水海域出好海產,味道鮮美還便宜;
最受歡迎的有兩種海魚,一種是鲅魚,身l如紡錘,個大肉實,條條都在2斤、3斤左右,十斤以上的也常見;
鲅魚肉質有點緊、粗,烹飪的時侯要重點油和調料,像燉肉一樣燉久點好入味,吃起來很有嚼勁,味道噴噴香;
還有一種漁獲,大概二十公分長短,腦袋比較大,本地人管它叫“扔吧頭”,學名叫“鰕虎魚”,魚刺是軟的,這種魚產量特高,價格便宜,味道鮮美,他百吃不厭;
肉不夠,魚來湊!
夏、秋季節,禹國強經常騎著28大扛,帶著自制的搬網,去水庫或者上下水線下網搬魚,每次少則幾斤,多則幾十斤,吃不完曬成魚干,留著冬天吃;
后來年紀大了,搬不動網,禹國強開始釣魚,就一個手竿,目的已經不是為了吃魚了。
老媽把糧本上吃不完的粗糧買回來,跟小商販換雞蛋。
雖說日子過的挺緊巴,身l成長需要的營養還是能保證的;
開春以后,他開始鍛煉身l,每天早晚跑跑步,吃飯不再挑食,身l強壯了一丟丟。
......
當然,也有很多的不適應,需要他克服;
最大的不適應來自這個時代的公共衛生。
生活區的生活污水排放缺乏管理。每家通過厚膠皮管將廢水排出院子,匯入房前屋后淺淺的水溝,小水溝再匯聚入馬路邊的明溝,然后,流入廠主干道邊的深溝;
別的季節還好,到了夏季,滋生蚊蟲不說,一場大雨下來,生活區內部馬上變得污水泛濫,排都排不出去,只能等著污水滲入地下,進出家門都得墊著磚頭才能通過。
生活垃圾都往房頭空曠的地方扔,越積越多,很長時間不見清理一次。
可能是硫磺香皂普及的緣故,虱子倒是消失了,這對他來說算是一個不錯的安慰。
最最讓他深惡痛絕的是附近的那個公共廁所,每去一次心靈都受一次磨難。
這時期上廁所俗稱蹲茅坑,一排坑位,斜下方挖一個糞池,糞池記了,掏糞工來清理。
蹲茅坑沒啥,坑位無遮擋,泄露隱私,味道不好,這也能忍受,算是時代特色;
透過坑洞,看到碩大的老鼠在糞池里穿梭就有點恐怖了。
好吧,沒聽說老鼠把誰的東西咬掉,小心點也能忍受,畢竟老鼠不聽人指揮。
可是,廁所狹小空間地面上到處都tmd是“地雷”,落腳都困難,一場雨下來里邊就“泡湯”了,更別提那烏泱泱一片的蒼蠅和記地的蛆蟲...
“這幫廠領導整天都不知道想啥,上萬人的大廠連廁所都管不好...”
禹天一肚子怨怨念。
真沒招,總不能他自已去打掃吧。
惹不起,只能躲了,學校離他家不遠,也就多出200多米,學校人流大,廁所也大,天天有人清理,以后都舍近求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