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柱賢近來精神頭卻出奇地好。
高句麗大將公孫明直與淵邵的主力一撤,新羅名將金庾信便勢如破竹,不僅成功光復了所有失陷的疆土,更率領大軍反攻,將戰旗插在了高句麗的土地上。
這對于新羅而,是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榮耀。
“大王,據聞唐軍已克平壤,高桓權亦在漢城一帶舉事,如今的高句麗內部分崩離析,儼然三國鼎立之勢。此乃我新羅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良機啊!”
朝堂之上,金柱賢正與群臣議事,金正蒽率先出列。
“將軍所極是,若錯失此等良機,待高句麗重歸一統,我等再無拓土之望。臣提議,再征兵五萬,由圣骨掛帥出征,為我新羅再拓版圖!”
“擴軍開疆固然是好,可軍械甲胄從何而來?總不能讓我們的將士徒手與高句麗人搏命吧?”
“我們向捕魚隊采辦兵器,他們近來一再推脫,如今更是直接明無貨可售。這背后,恐怕不只是缺貨那么簡單。”
金柱賢沉吟片刻,道出了她的隱憂。
她心中升起一絲疑慮,是捕魚隊真的無貨,還是大唐不愿再賣給新羅了?
“大王,想要開疆拓土,未必只有強攻一途。淵蓋蘇文如今已是眾矢之的,唐軍與高桓權的勢力皆欲除之而后快。”
“我們何不派遣使節,攜重禮前往平壤,說服唐軍與我等聯手,先行剪除淵蓋蘇文?如此,可大大減少我軍的傷亡。”
金正蒽曾出使大唐,對唐人的行事作風頗有了解,她這番算計不可謂不精明。
若是換讓其他唐將,此計或有成功的可能。
但偏偏此次領兵的,是那個不按常理行事的李想。
在另一個時空里,新羅正是借著大唐征伐高句麗的東風,才得以一統半島,只不過那并非是李世民在位的這一次。
時運不濟的李世民,雖未重蹈楊廣的覆轍,卻也終其一生未能徹底征服高句麗。
“此計甚妙,便派一使臣,備上厚禮,去平壤請唐軍一通對付淵蓋蘇文。”
金柱賢思量再三,采納了金正蒽的建議。
然而,她話音未落,殿外忽聞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前線信使已然奔入殿中。
“大王!金將軍急報!先前節節敗退的高句麗軍突然兵力大增,將我軍前鋒團團圍困!金將軍雖拼死救出殘部,但我軍已然元氣大傷!”
信使的話語,讓大殿中剛剛升起的喜悅氣氛瞬間蕩然無存。
方才還在商議如何瓜分高句麗,轉眼間局勢便急轉直下。
“咳!咳!究竟怎么回事?與我們交戰的,不都是淵蓋蘇文麾下的殘兵敗將嗎?兵力怎會突然大增?”
金柱賢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驚得一陣猛咳。
“我軍審問了些俘虜,據他們交代,高句麗境內但凡不愿歸附高藏王或是高桓權的城池軍民,皆可自由遷往淵蓋蘇文控制的區域。”
“更有甚者……唐軍竟釋放了部分公孫明直麾下的戰俘,這些人也投奔了淵蓋蘇文,這才導致邊境戰況陡然惡化。”
“大唐……釋放了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