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然演變成了大唐與新羅聯軍,對抗高句麗與百濟聯軍的局面。
這是淵邵最不愿看到的形勢。
“大郎,我倒有不通看法。國內今年屢生變故,人心浮動,正好借此機會,讓那些對莫離支心懷二意之輩自行跳出來,屆時我們便可將其一網打盡。”
“待到國內局勢盡在莫離支掌握之中,再揮師南下征討新羅,所能動用的力量,必將遠勝于今。”
公孫明直對未來的仕途充記了信心。
“但愿如此吧!只是那高桓權竟從王宮逃脫,如今在水原城興風作浪,實在可恨。”
“待我們收拾了唐軍,定要讓那群叛軍嘗嘗厲害,讓他們明白謀逆造反的下場!”
對于自家廢黜高建武、另立新王的舉動,淵邵不覺得有任何不妥。
“我們這次帶來的,皆是國內百戰余生的精銳勇士,對付區區兩萬多唐國水師,簡直是牛刀小試。”
“最多三日,我們便能解決他們,然后掉頭去尋高桓權的晦氣。”
公孫明直并非不知大唐國力強盛。
倘若大唐傾國來犯,他自然會感到棘手。
但如今不過來了兩萬水師,他便絲毫未放在心上。
他甚至覺得,大唐此舉無異于自投羅網,是送上門來的功勛。
……
“太子請看!此地是公孫明直部回援平壤的必經之路,乃天賜的絕佳伏擊之所。”
“這里的地形極利于我軍藏匿,只需等其全軍入谷,我們號令一響,兩頭堵截,定能殺他個片甲不留。”
“更關鍵的是,在這狹長的山谷內,公孫明直的精銳鐵騎將無用武之地。”
賀建立于一幅輿圖前,向高桓權詳細闡述著自已的計策。
趁機剪除高句麗的精銳主力,如此良機擺在面前,高桓權沒有理由拒絕。
他已獲悉唐軍現身平壤的消息,自覺擊敗淵蓋蘇文的把握又大了幾分。
當然,賀建隱瞞了一個關鍵信息:大唐早已攻陷平壤。
“此計甚妙!唯有除掉公孫明直這支勁旅,我們方能無后顧之憂地圍攻平壤。趁他們尚不知我軍已至平壤左近,給他們致命一擊,屆時平壤便唾手可得了。”
高桓權雖不諳兵法,卻也煞有介事地在圖上指點江山,以示自已胸有丘壑。
總不能讓屬下覺得主君連這點謀略都看不懂,那也太失顏面。
“太子圣明!我軍一路行來,隊伍日益壯大,如今除去各地守軍,可調動之兵力已逾五萬。”
“以逸待勞,有心算無心,趁公孫明直部下長途跋涉、人困馬乏之際發動突襲,必能大獲全勝。”
賀建臉上堆記恭維之色,心中卻暗自冷笑。
在他眼中,高桓權這五萬之眾,真正具備戰力的不過萬人,其中更有兩三千是前隋遺民的后裔。
那些他早先聯絡過的隋人后裔,見他如今成了高桓權麾下統帥,便紛紛前來投奔。
過去是看不到希望,只能認命,如今機遇乍現,人心自然思變。
這并非見風使舵,不過是亂世求存的本能罷了。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