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下了船,拿過行李,一堆堆的行李放在碼頭邊,“少爺,前方有馬車店,要不咱們雇一輛馬車,從這里到太平府不過八九個時辰,其實某一直想問,太平府也**頭,咱們完全可以坐船直接回去,為什么要在應天府下船呢?”劉金問道。
“因為我想買馬,咱們在順天府因為長途運輸不便將咱們的馬匹都賣掉了,大明本就缺馬,江南馬匹更是稀少,所以要想買馬只能到大城去買,這一路最大的城就是南京應天府了。”劉毅解釋道。
“咱們是練武之人,不能沒有好馬,而且我的騎術不好,我也想多加練習。”
“明白了,少爺。”劉金答道,接著又道:“應天府某也曾經來過,正好江東門離咱們這里不遠,江東門外倒是有馬店可以買馬。”
劉毅點頭道:“走我們去看看。”
明代的馬匹問題是歷史上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其實明朝作為大一統的皇朝在朱元璋時期其實是有大量戰馬的,這些戰馬的來源很簡單,搶!
元末天下大亂,紅巾軍和各路義軍趁勢崛起,元朝在全國各地皆有馬場,紅巾軍只需攻城略地就能搶到馬匹,當時元軍的戰斗力已經不是成吉思汗時代了,承平日久放馬南山,跟后世八旗子弟一樣很快就衰落了。所以紅巾軍依靠這些搶到的戰馬迅速組建了強大的騎兵,到了后期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后橫掃群雄,統一中國,又派遣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組建了強大的明軍鐵騎,將元軍一直打到漠北。
但是后來因為戰爭的損耗,明軍的馬匹降低到了一個很低的水平,太祖實錄記載,全國有兵一百二十余萬,戰馬僅四萬五千余匹。可見當時的明朝缺馬到了什么程度。
其實關于養馬,很多人一直有根深蒂固的印象,自古以來戰馬都產自北方或者西北,西南邊疆地區,什么西涼馬,蒙古馬,西番馬,河套馬,汗血馬等等,就算是中原地區也是山西,陜西,遼東地區才產馬。
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明朝時期,江南地區有很多的小型馬廠,在朱元璋的號召下,私人馬場遍布全國。并且大明朝廷創立了一套制度叫做馬政。
明朝馬政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官牧:比如御馬監,苑馬寺這些機構使用衛所軍人養馬。二、民牧:由兩京的太仆寺所屬的官馬,給予屬地的民戶家養,同時給予一定補償。比如洪武年間,北方每戶養一匹馬,南方則每11戶養一匹馬,養馬戶如果每年能生育一匹小馬駒,則可免去服官府差役之苦。明中期以后則推行免糧養馬,每50畝田地領養公馬一匹,以此免去國家公糧交納。三、在邊境定期開馬市,和游牧民族以茶換馬:明朝洪武末年,曾經有一年交易獲得一萬三千五百匹馬的記錄。
這一套制度實行之后,在太祖和成祖年間使明朝的戰馬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根據后世專家翻閱大量史料之后總結,成祖年間官馬數量已經達到了九十萬匹,而民馬的數量更是多的無法統計,也就是說成祖年間明朝全國的馬匹至少是幾百萬匹。這可以組建幾十萬的騎兵,所以當時成祖北征的時候明軍才能深入大漠,打的蒙古措手不及。
但是到后來這個政策變了味了,因為成祖之后戰爭很少,對戰馬的需求量大減,而明朝雖然給予民間養馬補貼,但是規定不能養死,養死要處罰。這就導致了農民發現養馬還不如種地賺錢,所以明朝的馬戶大量的逃亡去種地,導致了民牧的崩潰。
而對于官牧,沒有戰爭不需要戰馬之后國家自然重視程度就變低了,然后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龍子龍孫還有一些勛貴世家等等開始走私戰馬,破壞由國家壟斷的馬政貿易,結果他們囤積戰馬,哄抬馬價,搞的市場上無良馬可買,違背市場規律馬市也就崩潰了,結果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到了崇禎年間,明朝的戰馬只有明初時期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全國也不過就幾十萬匹馬,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軍隊和民間。
這才會出現明朝末年除了關寧鐵騎,全國都沒有成建制的騎兵,李自成為什么能屢屢逃跑成功,也是因為官兵沒有強大的騎兵部隊,無法追擊達成殲滅,每次都是擊潰,過不了多久流賊整頓一下又是幾十萬人殺回來,循環往復。
三人來到江東門外的私人馬店,店主迎了出來,“各位客人是要買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