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羆拿著冉明的手令,親自面見冉明諫道:“陛下,恐怕不能這么直接下令鎮西撤軍?”
“哦!”冉明道:“籍大將軍有何高見?”
“陛下的顧慮,臣深以為然!”籍羆道:“但是若直接下令鎮西軍騎兵撤退,恐怕會影響鎮西軍士氣,一旦鎮西軍士氣受挫,輕則鎩羽而歸,重則部隊有可能戰敗。”
冉明點點頭道:“可是鎮西軍士氣越來越低,物資消耗越來越大,若是想靠圍城耗盡桓溫之糧,根本細作傳回的消息,桓溫在成都存儲了大約全城百姓食用一年的糧食,如果節約著使用,堅持一年半沒有什么問題。現在問題是,桓溫能耗得起,可是朕卻耗不起了。”
作為全軍參謀**,籍羆當然清楚鎮西軍在成都城外的消耗是多么驚人。
在古代因為百姓食用油水少,所以個個飯量非常驚人,普通士兵幾乎人人可每天吃掉至少兩斤米,記住這還是干米,而且不是蒸熟后的份量。鎮西軍全軍擁有三十四萬人,每天就需消耗六七十萬斤糧食,這六七十萬斤糧食,只是運輸量的三成多,如果從關中長安啟運,運輸到成都,就需要準備至少一百六七十萬斤。
如果光依靠農民產出,僅鎮西軍的開支就可以把魏國拖垮。好在冉明可以從中南半島和南洋搶劫糧食,否則魏國早已沒有糧食了。但是中南半島也好,南洋諸島也罷,雖然南洋土地肥沃,產量很高,但是南洋土著和中南半島土著都太懶惰,即使用搶的,這個糧食數量也不是太多,根本負擔不起。
“陛下可換一個名目!”籍羆道:“像當初征南大將軍石越一樣,以斬首五級以上將士,入鄴受陛下接見,陛下可給他們加官晉爵,這樣以來,既可以減少鎮西軍在前線的數量,同時也可以提高鎮西軍的士氣。”
“妙妙妙!”冉明道:“此計甚好!如此就可以先減鎮西軍二成將士,這些將士以立功將士為主,朕可以獎勵他們錢糧,并且可以獎勵他們休假一個月,對了,這一個月時間不包括路上時間,而是等他們從鄴城被朕接見后,才返回家中那時算起。”
半個月后,成都城外鎮西軍大營中軍帥帳。自從投降魏國,謝艾一直都非常低調,其中的原因有好幾個,首先是他當初帶領涼軍與后趙軍死磕,偏偏冉閔第一次敗仗就是在謝艾手里,而且死在他手底下的冉閔將士可不在少數,由此導致不少魏軍將領對謝艾抱有一種個人的仇視態度。
第二就是他雖然不是在戰場上被包圍殲滅而被迫投降,乃是張耀靈降而主動帶部隊投誠,但是依舊擺脫不了降將的身份,在很多人看來他就是被魏軍擊敗后被迫投降的,身為降將在魏軍里自然也就不被很多人待見了。
第三,就是因為謝艾原涼國大將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出山以來,所戰必勝,名揚天下,為避免冉閔忌憚,他不低調的話那就是找死。
所以謝艾非常低調,實在是沒有想到冉閔居然會在王擢叛亂后,直接任命他為鎮西將軍。和很多魏國將領一樣,他對冉明這個皇帝沒有多少忠誠,他忠誠的只是魏國這個利益集團。而不是冉明這個個體,冉明是皇帝他忠于冉明,如果冉明不是皇帝,他會效忠另外一個人。
其實說穿了,謝艾反而有一種類似于后世職業軍人的素質。在魏國其實盲目效忠冉明的也僅僅是出身為講武堂一系的將領,其他大臣基本上和謝艾類似,他們之所以選擇效忠冉明,是有著諸多理由的,有的認為冉明是領導魏國統一、崛起的最佳選擇,也有的認為冉明可以帶領他們獲得權勢和榮耀,但是這里頭很少摻雜有私人忠誠的,換了一個同樣出色的人成為魏國領袖,他們同樣會選擇效忠那個人。
只是現在他接到了冉明的圣旨,從中看到了不尋常的味道。
二成有功將士返回鄴城接受冉明接見和獎賞,按說謝艾應該高興,可是呢冉明對于這兩成有功將士離開前線,并沒有派出軍隊前來接替他們,一下子就被削弱了二成軍權。偏偏謝艾還提不出半點反駁,因為反駁冉明,就是阻擋士兵晉升之路,只要消息傳出去,他謝艾在鎮西軍就會人心盡失,誰還會替他賣命?
“陛下,你這是要鳥盡弓藏了嗎?”
謝艾對冉明的削權行為,有著濃烈的不滿,當然權力這個東西像上癮的毒藥,只要償過權力的滋味,沒有人愿意放棄。謝艾也不免俗,想削我的兵權,不就是成都一戰未攻克嗎?難道謝艾真不能一戰而下成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