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王簡出現了。他朗聲道:“先帝登基之初,夷狄肆虐,我漢家百姓生靈涂炭,朝保夕。先帝以三千甲士起兵反搞暴虐石趙,締造如今的魏國。世功莫過于高皇帝,陛下當效仿前魏文皇帝,為先帝立廟。”
御史大夫王寧道:“先帝之功績,與世共睹,先帝以功而,開創魏國社稷,經緯天地,當得圣字,克敵逆叛,布德四方,當得“武”字,安民以居,安士以事,當得“德”字,臣以為,先帝謚號以高祖大圣至德烈武皇帝!”
“高祖大圣至德烈武皇帝!”冉明聽到這個話被雷得外焦里嫩。不過這個謚號的意思,冉明也明白,意思還行。至少屬于表揚的范疇。
就這樣,冉閔的廟號就是高祖烈武皇帝,謚號就是大圣至德烈武皇帝。其實皇帝的謚號到了清朝,尼瑪就成了自吹自雷的舞臺了。
冉明第二件事,其實不是作人事調整,而是尊董皇后為皇太后。謝道韞為正宮皇后,加賜條紋貴妃,劉嫝為淑妃。其他冉明的諸女也都有各自的封號。
冉明起身道:“朕聞之,古者圣王治世,民不加賦,而海內用足豐饒,朕雖不敏,亦心向往之,其令。天下官府衙門諸卿有司,即日起,天下郡國黎庶,永不加賦。”
這一個重磅炸彈可是把全部朝臣給炸愣了。其實冉明最初也不懂中國古代稅和賦的區別,事實上稅呢。就是指國防、官員俸祿、整修河工、賑濟災民以及各種國家用度。賦則是專供皇室,供皇帝和宗室各藩王、公主婚喪嫁娶以及吃喝玩樂的用度。
清朝是中國封建第一個提出永不加賦的朝代,可是清朝治下的百姓難道真的像活在天堂里?事實上恰恰相反,清朝的稅是歷朝之最。因為滿清不光需要養活數萬皇室,還有二百多萬滿族人。這樣以來,這些稅自然要加在百姓頭上。可別相信清史里的東西,事實上,如果不是高產的玉米、紅薯、土豆的傳入,恐怕滿清也堅持不了那么長的時間。
冉明的私產,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的變種,不過冉明把這些斂財的方式,伸向了國外。所以,這和滿清道理雖然一樣,可是本質上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其實賦才是壓跨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歷朝歷代,開國之初,皇室成員都很少。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不敢沾染權力的藩王,都像豬一樣活著,他們除了瘋狂的造人,就沒有其他事情要做。西漢的藩王越封越多,最后占了全國一半以上的郡縣,這些稅收都進了藩王和皇室成員的口袋里。很自然國庫收入越來越困難,特別是明朝,直接因財政危機,把王朝給整沒了。
這些滿朝大臣都激動的滿臉通紅,永不加賦這是多么好的仁政啊,三皇五帝誰提過,歷朝皇帝誰喊過,真真正正的仁君。
陛下加大惠于天下,澤被蒼生,非臣等所能及也!”百官們不管那個派系,都立刻叩首道:“請奉詔書,宣布天下,使天下明知陛下仁厚愛民之意!”
冉明長出一口氣,道:“可!”
他知道,這個永不加賦一出,他就著實裝了一回圣人了。
有了這個詔命打底,最起碼,自耕農與中小地主,都會把他這個天子看成親爹。至于底層的百姓,恐怕要恨不得給他立個神主牌位,日夜叩拜了。只要這個圣旨頒布,就算是天子老子也休想把冉明從皇位上拉下來,就算可以打敗冉明,甚至殺了他,只要冉明的子孫不絕,總會有人擁立他們。
要是違反了民意,恐怕是全天下都會要反了。冉明其實這個永不加賦的圣旨,不僅對魏國有著莫大的影響。其實對晉朝和已經自立狀態的巴蜀,也有著致命性的沖擊。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冉明做了初一,誰有冉明那個底氣做十五?
其實仁義都是需要代價的,唐朝立國時,不像其他反王一樣對百姓橫征暴斂,披著仁義的外衣的李唐最終奪得了天下。那是因為李唐擁有了隴右李氏和崔氏的財力支持。光歷史記載,崔氏向李淵獻出了價值一百七十萬貫錢財和糧草。冉明今后,只要把軍隊全部國家化,他就可以把節省下來的資金,全部轉為皇室支用,這樣全部這樣瘋狂免賦的事情,冉明不是做不出來。
鄴城的朱雀大街,在鄴城的地位,恐怕相當于后世北京的長安大街了。此時這個朱雀大街已經成了全面的工地。冉明從華夏商盟撥出了專項經費五十萬金,專門給冉閔建造皇陵,同時還有那三道與民相約的國法。
此時東宮內也是一片繁忙,謝道韞正指揮著宮娥和宦官,忙著搬家。謝道韞留戀的看著東宮,她知道將與這里永別了!
ps:這章寫得很辛苦。不知諸位對程志所起的謚號有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