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儒家的道呢?因為儒家的道是在歷代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演化的,可以說是非常矛盾的。比如說是在**《舊約》中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可是孟子卻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就是說得道者昌,失道者亡。事實上是這樣嗎?用現實的例子非常好解釋。三國時期曹氏失德嗎?
答案是肯定的,沒有。可是曹氏的江山卻有司馬氏篡奪了。劉淵有德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沒有,可是劉淵卻奪了天下,石虎那樣的暴君都可以坐天下,這個事實就讓儒家的道產生了矛盾。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北宋雖然宋微宗瞎搞,可是朝廷仍沒有失民心,大部分百姓仍念著趙家的好,哪怕到了南宋末期,那些南宋百姓寧愿跳海殉國,也不愿忍辱偷生。更何況還有一個悲劇的例子,那就是冉閔,冉閔亡國,魏國軍民自殺殉國,從而開啟了中原亡社稷殉國的傳統。
這同樣和儒家的道解釋相矛盾。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敬祖,重孝,難道讓孔撫直接指出自己的祖宗錯了嗎?
所以這個時候,孔撫陷入了兩難之地。就在這個時候,儒家后起之秀何承天卻道:“衍圣公在上,小子不才,可以釋道。”
孔撫大喜道:“承天何以釋道!”
何承天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之也,天下之公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之也,一人之私也。”(程志儒學理論有限,在釋道方面借用唐朝大儒韓愈的原道一文)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何承天這一番演講,雖然中心思想是復古崇儒、攘斥佛老,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然而何承天必竟年輕氣盛,這一番論,不僅是炮轟佛教,而且還炮轟道教。何承天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五胡亂華以來,儒家大衰,南方道教興起,北方因石虎信佛,所以佛教在北方興起。別以為佛教就是教人向善的,事實上宗教就沒有一個好玩意,都是一群蠱惑人心的寄生蟲。
隨著何承天的那篇衛道功莫大焉的文章,讓何承天成為儒林新秀,結果這一篇釋道文出,就足以奠定其大儒的身份。
當然在銅雀臺這下更熱鬧了,此時臺下的聽講的原本也有道家弟子,也有不少佛家,他們本身是想開好戲的心思來的,沒有想到這把火居然燒到了他們身上。不待王猛辯論,底下的佛道兩家就開始罵開了。
“巧令色!”
“胡說八道!簡直狗屁不通!”
所有人的目光霎時間凝聚在了這個人身上,只見他其貌不揚,身形枯瘦,不過一雙眼睛,神采充足。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冉明內定的下一代頂替葛洪成為道教教主的楊羲。
楊羲沖著四周拱拱手,然后落落大方的說道:“我華夏的確有國將不國的時候,山河破碎,百姓任人宰割。不過那不是眼前,而是前晉年景。如今陛下勵精圖治,匡扶漢家江山,恢復社稷,在貧道眼里看到的是大興,看到的是天下終于要太平了,實在是不知亡國之說,從何而來!”
何承天不認識楊羲不知道楊羲的厲害,只當是一個尋常的道士,見到道士心中更是厭惡,冷笑道:“沙漠建城,豈能久呼?圣人之道,就仿佛千丈高樓的大廈,乃是一國根基,士人不通圣人之道,人心大亂,難道還不是亡國之兆嗎?”
“哈哈哈,好厲害的圣人之道,敢問那個誰,圣人之后,可有千載的朝廷?圣人之后,可是沒有了興衰治亂?”
楊羲故意不提何承天的名字,而稱其為那個誰,這讓何承天的鼻子都氣壞了。何承天指著楊羲氣得“你,你,你”半天也沒有說出一句話來。
而在此時,臺下聽講的鬼谷門主王莫卻笑道:“儒家真的沒落了。”
王猛笑道:“師尊所極是,眼下儒家四處樹敵,諸子百家為了自保,恐怕不得不戰而戰了!”
墨家巨子魏午也沖身邊弟子謝思亮道:“思亮,等會你去上臺挑戰一下儒家這個號稱百年不遇的天才!”
“師尊,徒兒省得!”謝思亮淡淡的道:“儒家那副嘴臉,看著就讓人討厭。”
“咱們墨家可不像儒家那樣假仁假義,咱們就是有仇報仇,有恩報恩!”魏午道:“儒墨千年之爭,今天借此機會,好好給他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