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完京營、薊州大營、東江鎮、登萊及天津水師的犒賞費用后,內庫存銀降至527萬兩。查抄變賣京營兵變犯官家產,再賠付京畿百姓受災費用,加上陽武侯等勛臣的罰沒銀子,內庫存銀增加到603萬兩。
此外按照陛下的要求,皇家造幣廠印刷了500萬元紙幣。楊大人帶走60萬元,作為關外士兵的犒賞及第一批士兵的退役金。
按照計劃,關外軍在一個月內裁減5千人,六個月內裁減2萬人,接下的三年內把部隊裁減到4萬5千人左右。最終把關外軍軍餉控制在130萬元一年,不包括軍裝和武器費用。
接下來,按照陛下的命令,對京營軍士發放過節費用15萬元,在京各官正月補貼3萬元,宮內近侍過節費用2萬元,共計20萬元。
此外借給御馬監20萬元,用于各工廠工匠工資發放。借給文思院5萬元,用于文思院工匠獎金發放。借給四海商行貨幣兌換點紙幣150萬元,白銀100萬兩。
以上共計流出紙幣255萬元。現在內庫存留紙幣245萬元,白銀403萬兩,黃金25萬兩。內庫同四海商行約定每月10號結算一次。”
朱由檢仔細計算了下,扣除了借出的100萬兩白銀,他起碼還要封存250萬兩白銀,才能讓剩下的紙幣在市面上流通起來。這么算起來,他還能動用的不過是150萬兩的白銀和25萬兩的黃金了。
這個數目還真是危險啊,要是這個國家那里出了問題,他就立刻破產了。
而且開春之后,起碼有三件事是要花內庫的錢。一是安頓東江鎮的烈屬和殘疾軍人;二是興建天津港及造船廠;三是興建鋼鐵廠、煉焦廠及道路設施。
他很清楚,以上三者要花費的資金,他是不可能獲得戶部的支持的。
看著崇禎臉色凝重的在想事,李朝欽猶豫了下,決定還是要向皇帝繼續匯報。
“陛下,微臣還有件事想要稟報。”
“說。”
“按照陛下的命令,戶部及內庫之間的協議,凡是關于軍隊及官員的費用,內庫只是暫為代付,戶部應當以實物或是銀兩還給內庫。
但是今天微臣同戶部進行節后對賬,戶部認為京營軍士的過節費用及在京官員的正月補貼,這是陛下對于臣屬的賞賜,因此不應當問戶部要賬。”
朱由檢微微有些發愣,不過他還是平靜的說道:“京營軍士的過節費用也就算了,現在是非正常狀態。等到軍隊后勤部門建立后,這些費用就從軍費里支出了。
不過這個在京官員的正月補貼,戶部怎么能不認賬呢?今后這個補貼是每個月都要發放的常例,而且只要等到今年夏稅后,從地方上增收的火耗中支出就可以了,難道你沒和他們說清楚嗎?”
李朝欽馬上說道:“微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但是戶部官員認為,我朝本是以食米作為俸祿,世宗之后改成折色、本色發放,在京官員一年俸祿也就24萬余兩。
但是陛下現在廢除寶鈔,加以額外之補貼,雖說是陛**恤臣子,但光是在京官員的俸祿每年就要增加25萬兩。
陛下補貼了京城的官員,那么地方上的官員該怎么辦?如果**、地方官員都進行補貼,那么光是大明官員的俸祿就要增加近百萬兩。
如此一來,陛下消減掉的遼東軍餉,不過是轉移到了官員的口袋中罷了。所以戶部認為,陛下要對官員進行額外補貼的話,應當自己從內庫里支出,不應該從戶部支取。
而且地方上的火耗是同稅收掛靠的,如果某地發生災害,百姓連正賦都繳納不了,又到哪里去交火耗呢?但是官員的補貼發放一旦確立了下來,陛下手中無錢時想要再免去,不是平白招人恨嗎?
最后,戶部希望陛下了解,這些年年年都有虧空,如果今年的新政能夠增加稅收的話,戶部希望能夠先貼補過去的虧空。”
朱由檢有些無語了,他可不認為讓一群餓著肚子的人看守糧倉,他們會那么的奉公守法,不向糧倉里的糧食伸手。
他給這些官員提高補貼的原因,不過是希望這些官員收斂下自己的行徑罷了。
不過顯然戶部窮的太久,對于任何可能增加支出的方案都保持著悲觀的看法,哪怕這個政策惠及到了他們自己身上。
朱由檢只能無奈的對著李朝欽說道:“你通知郭尚書,就說朕希望在明天內閣會議前,能同他碰個頭,聊一聊關于官員補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