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吃一塹長一智,這一次李奇微明確地要求步兵在前進的時候,不能只依靠公路,而要相機搶占公路附近的山頭和制高點,實施寬正面多路進攻,每一路可以用一個營或者一個團的兵力,并進著對中朝軍隊各防守要點同時展開攻擊,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十五路之多。
而為了專門針對于中國志愿軍慣用的迂回穿插戰術,也李奇微也一反過去分兵冒進的做法,要求各部隊在行動的時候要互相靠攏,齊頭并進,穩扎穩打,力求東西呼應,讓各部隊的側翼連成一氣,保持連續的作戰面;在無線電通信不暢的情況之下,要派出傳令兵以保證通信的暢通。晚上的時候,各部隊需要適當地收縮防線,讓兩個部隊之間緊緊銜接在一起;到白天,再以步兵與坦克協同的分隊發起強有力的反沖擊。在公路上,用小股的坦克配合下的機械化部隊與中朝軍隊保持接觸狀態,一遇到猛烈的反撲就往回縮,只以粘住對手第一線的部隊不放為目的,用炮火來消耗對方的兵力后,再根據對手投入兵力的大小,來決定如何行動,或者延緩對手的行動,或者掩護主力轉入防御,或者進占某一地域再借助猛烈的炮火來發展、進攻。這種戰術,也就是李奇微所稱之為的“磁性戰術”。
除了這些應便之招外,李奇微又加大了聯合國軍方面本來就有的優勢,那就是采用火海戰術,利用其占著絕對優勢的炮兵、航空兵和坦克的火力,對中朝軍隊進行一種密集、熾烈的火力打擊,以求最大限度地殺傷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
正是因為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的突然反撲,立即使一線上的**人民軍與中國志愿軍陷入了被動挨打,疲于應付的悲慘局面中,這些一線的部隊,休整也不過一周而已,無論是從物資上,還是從思想上都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有的部隊甚至連一點的警覺都沒有,于是敗退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面對著這一場被迫要進行的戰役,明知道將會困難重重,**也只好硬著頭皮進行著排兵布陣,在判明了李奇微的進攻企圖之后,只能決定全軍停止休整,正在進行之中的總結經驗會也馬上變成了第四次戰役的動員誓師大會了。
**還是對**戰場上的情形看得比較清晰的,他在與與會的各高級將領們會商之后,一月二十七日當晚便給**發了一封電報,提出了兩點來:其一,希望志愿軍和人民軍能夠向北后撤十五到三十公里,并貫以擁護聯合國限期停戰的名義,以增加**內部的矛盾。其二,認為此時的狀況之下,想要保持現在的陣地會十分困難,如果出擊就會破壞原來制定的整體計劃,推遲春季攻勢;并且此時的兵力、彈藥和糧食還是沒有得到補充,最快也要到下個月才可能勉強出擊,并且希望能夠放棄仁川和漢城!
彭總司令的致電倒是實事求是,只是這個時候北撤,與當初的聯合國動議又有許多的時間差距,明眼的人一看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如果說在兩個星期前便北撤,倒是非常合適的。只是此一時,彼一時,利與弊已經很難說了。
第二天,**便收到了**的回電,在回電里,**還是相當得樂觀,一如他在國內指揮解放軍跟蔣介石的國民黨軍作戰一樣得自信,也許在他看來,蔣軍是美國人的徒弟,徒弟如此,師傅自然也好不了哪里去,不然也不會接二連三得被志愿軍打得從鴨綠江邊一直敗到了北緯三十七度線上。
回電里,**要求六點:其一,認為必須準備發起第四次戰役,以殲滅兩萬到三萬的敵軍,并占領大田、安東之線以北地區;其二,必須堅守仁川和漢城南岸,并吸引敵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區,戰役發起時,中朝軍隊應該突破原州直向榮州、安東發展進攻;其三,對于**來電說的北撤,并發表擁護限期停戰的新聞已經不適宜了,敵人正希望能夠重新進戰這一地區,然后封鎖漢江,再停戰;其四,只有在第四次戰役取得勝利后,才有可能和敵人進行談判,這樣對中朝雙方是最有利的;其五,志愿軍雖然有很多的困難,但是殲滅幾部美軍及四五個南**師的力量還是有的;其六,在中朝兩軍占領大田、安東一線以北地區之后,再進行兩到三個月的準備工作,然后進行帶最后性質的第五次戰役,將美國佬趕出**,這樣從各個方面說來都是最有利的!
從這份回電里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還是將**戰爭當成國內戰爭在打,還是將美國佬當成國民黨在打,還以為可以象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那樣得可以讓志愿軍部隊直插到敵人的心臟地區。
決策性的錯誤也就注定了這場即將到來的戰役悲壯的失敗!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