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與覃旅長一齊站了起來,同時回答著:“是!”
胡從俊點了點頭,又對著這兩個人道:“這一路下來,基本上可以掃清光山以東的共軍。我們的偵察機在這片區域里并沒有發現有共軍的蹤跡,但是你們兩個絕對不能夠掉以輕心,共軍向來擅于偽裝,所以我要求你們左右兩支隊伍一定要互相配合,齊頭并進,千萬不能孤軍突入。一旦發現敵蹤,一定要及時聯絡,哪怕是不打,退將下來,也絕對不許冒進追敵!”
“是!”張賢回答著。
覃旅長也點了點頭。
也就在胡從俊調兵譴將的時候,在光山東南的五十公里外的沙窩鎮,此時劉興華的襄河縱隊的指揮部便設在這里,面對國軍整編十一師大軍壓境的態勢,也正積極地作著應對。
在七月底的時候,劉鄧大軍抵達大別山區,但是在這里建立根據地的工作卻遠遠不是想象得那么樂觀,相反,這一壯舉在今天看來,還存在著不少的爭議。
劉鄧大軍從強渡黃河的十二萬人,在挺進到大別山區后,路上有所減損,也有十萬以上,到此時已經十一月中下旬,幾個主力縱隊只剩下了九萬人左右,減員十分嚴重。到達這里以后,也沒有象****所想象的那樣,能夠開展下來。開始的時候,經過卓絕的戰斗,劉鄧大軍在十月之前曾經先后在三十三個縣建立**政權,根據地也初具規模,但是隨著四面國軍的進剿,戰斗形勢很快被扭轉了過來。在內戰開始的時候,**曾有說過:“我軍必須在殲滅敵人幾十個旅后,方能在中原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這的確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在強弱分明的情況之下,想要開辟新的根據地,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給敵人以較大的殲擊,然后才能廣泛地發動群眾,這樣才能建立起并鞏固新興的根據地。
劉鄧大軍初到大別山,于九月的時候兩次企圖圍殲國軍整編五十八師,一次計劃圍殲國軍整編八十五師,但都因為部隊不適應山地作戰,調動不及時,終沒有達到目標。唯有兩次勝仗,一次是在九月于皖西的張家店附近,三縱殲滅了八十八師的一個旅;另一次是在十月蘄春的高山鋪附近,以兩個縱隊打了一個伏擊戰,消滅了一萬兩千多的國軍。但是,以這兩次戰役之后,劉鄧大軍就再沒有捕捉到有利的戰機。
**與**所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南的時候,一直是威風凜凜,但是到達了大別山區之后,卻并不是蛟龍入海,反而成了虎落平川的樣子。為了應付劉鄧大軍的大別山挺進,國軍先后調集了三十三個旅,八十多個團從四面夾擊過來。雖然劉對游擊戰、伏擊戰、攻擊戰都有深入的研究,樣樣精通,處處顯露著大將的風范,可是在這個時候,在轉戰大別山的過程中,卻元氣大傷。
不可否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之舉,的確是牽制了國軍進攻解放區的許多兵力,但是卻并沒有達到蔣介石抽調胡宗南部隊的目的,也沒有解除****當時在陜北的困境,倒是因為陳謝兵團出擊豫西后,才解了陜北之憂。
劉鄧大軍在大別山的失利,其根本原因是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與地理等方面來實事求是的說,大別山地區在這個時候已經不適合強大的正規兵團在此建立鞏固的根據地。
首先,在這個時候,大別山地區的群眾基礎已經不再是十六年以前了。**把這里定為戰略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并下決心要在些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考慮是這里曾經是老的革**據地,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以及**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的搖籃,而劉鄧大軍便是由紅四方面軍發展而來,其中的許多高級將領都是這里的人。可是事實在卻并非如此。雖然當初**在這里建立過根據地,但是每一次都被國民黨軍隊趕跑,而在每一次撤退之后,國民黨進駐就會對那些在土改中積極的分子和革命軍人家屬進行迫害,這里的革命力量幾乎被消滅殆盡,老百姓都已經怕了。在劉鄧大軍初到大別山的時候,老百姓都是一見就跑,解放軍想要找一個向導都非常困難,十萬人的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更不要說打仗了。老百姓深受戰亂之苦,早已經學會了堅壁清野,把所有的糧食和貴重物品都藏到了山上,何況這里的老鄉本來就十分貧困,自己糊口都很困難,又哪有多余的糧食來供應國共兩黨的隊伍!另一方面,國民黨在這里建立了牢固的統治基礎,實行的是保甲聯防,五家聯坐政策,還有各級的民團組織,特別是由各方鄉保長等指揮的被稱為“小保隊”的保安隊,這支民兵不但熟悉當地的風情,而且熟悉**一整套游擊戰術,比起國軍的正規軍來,對解放軍的危害更大更殘酷,劉鄧大軍中許多的傷病員就是大批地被這些民團消滅。另外,國軍桂系在此長期駐扎,經營有二十多年,上至師團長,下到連排長,甚至老兵們娶得都是當地的老婆,基本與當地打成了一片,所以擁有深厚的統治基礎。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建立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談何容易!
其次,大別山的地形也不適合野戰軍大規模的運動戰。大別山區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是淮河與長江的分水嶺。淮河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而這里便已經屬于南方。山區內,山脈重疊,綿亙不絕,部隊的行動與集結都很困難,只適合游擊戰而不適合大兵團的運動戰。劉鄧大軍在進入大別山區后,部隊的動作明顯減慢,大炮、輜重都要戰士抬著走,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軍極慢。反觀國軍方面,卻可以利用大別山周圍的交通便利的優點,很容易就調集了圍剿的兵力。再者,由于大別山的地形條件不利于大兵團作寬大機動,解放軍主力兵團在強敵進攻時也就難以在此立足。
第三,劉鄧大軍部隊中多是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大別山大部分地區地廣人稀,有時部隊就是有錢也買不到糧食,而生活的適應更是無從說起,最簡單的一例是就穿布鞋,由于南方多雨,北方人經常穿的布鞋根本經不起水泡,而戰士們也不習慣穿草鞋,腳上常常會流膿淌血,又加上連續作戰,蚊蟲、毒蛇、瘧疾等的襲擾,真是苦不堪。在這種情況之下,部隊的非戰斗減員很多,戰士逃亡與判變的事也就時有發生。
另外,在武器裝備上,由于過黃泛區的時候,許多重型武器無法帶來,被丟在了路上;便是被帶到大別山的還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口徑的火炮,但是在炮彈被打光后,卻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而在山地作戰中攜帶也很是不便,只得丟棄。所以在劉鄧大軍的大別山戰斗過程中,主要還是以山炮、重迫擊炮為主,火力上自然與原來無法相比。
而沒有打多少殲滅戰,也就沒有多少俘虜收獲;當地的老百姓又對這支隊伍不相信,避之不及,自然更沒有多少兵員的補充,所以劉鄧大軍的兵力正在不斷地下降。
為了保存實力,在這個時候,劉與鄧只好指揮大軍一直在與國軍周旋、避戰,按照戰法上來講,就是避實就虛,想要抓住某個好的機會,找一個國軍弱旅來吃掉,以重振軍威。可是,這樣一來,實際上,這支名聲在外的常勝之軍已經成了一個超級的游擊隊。